Home » 福音版 » 因为Yesus,冲破隐形门槛(09.02.2020)

因为Yesus,冲破隐形门槛(09.02.2020)

受访:Jatan Ak Badi、林晶萍牧师     采访、整理:又青

Jatan牧师和爱妻林晶萍牧师
Jatan牧师和林晶萍牧师跨越种族藩篱,走入彼此生命
夫妇俩与家人合影(左边三位是晶萍牧师家人;右边四位是Jatan牧师家人)

2017年,马来西亚29,802名结婚华人(男性),有2,193人(7.36%)迎娶异族;34,586名结婚华人(女性),有6,923人(20%)嫁给异族 1。在砂拉越,异族通婚更是普遍。只是,伊班族群中,女的嫁华人多,男的娶华人却少。

对Jatan牧师而言,站在喜欢的人面前,却仿如有道无形门槛,很高跟高。门槛上写着“地位”、“钱财”、“教育水平”、“阶层”……堆叠起来,成为压力。他有时喘不过气,也曾想放弃。

Jatan牧师家住加帛内陆伊班长屋,出入城需要经水路陆路。与爱人晶萍牧师结婚后,搬到诗巫,在这地方服事。他俩在一起,没有大波大浪或者曲折难行。见父母前,Jatan牧师担心晶萍家人不能接受——他俩背景差异,加上很多华人较伊班族经济宽裕。直到见面,晶萍的父母没有什么反对,一颗悬挂的心才释然。

Jatan牧师认为,伊班男子娶华人女子,通常具备一些条件,如:等级(Pangkat)、教育、一定的经济收入。但,Jatan牧师却是个例外,他笑说:“Tiga-tiga ini saya tak ada, cuma adaYesus sahaja”——在基督里,他们跨越种族与各种条件的藩篱,成了“一家人”。

异族夫妻,没有文化冲突

2002年,两个年轻人在神学院第一次见面,他尝试与她交朋友,但她不理睬。那时,他在念神学,她只是参加短期课程。隔年,她参与如楼(Julau)的短宣队伍,刚好Jatan牧师在那里牧养,短宣有空档时,他又主动与她攀谈,而她也不抗拒了。那时起,他们保持联系,渐渐擦出火花,最后走在一起。


约有8年时间,他俩远距恋爱——在一起不久,Jatan牧师就被差派到柔佛,而晶萍牧师在诗巫神学院念书;他回来后,继续在Song(加帛一个小镇,距离诗巫127公里)牧会,而这时的晶萍在泗里街(Sarikei,离诗巫约60公里),两人一东一西。待她到了诗巫,他又去了沙巴进修……两人一开始通话联系,等电话账单寄到,昂贵的电话费,令人咋舌。于是,他们改为写信,还有电邮方式通信。过几年,有了无限通话服务,他们的远距恋爱,才更方便些。


他俩用巫文、伊班文沟通,偶尔用词不通,要多解释才明白。他们没有文化冲突,家里装潢没有强烈民族特色。食物方面,Jatan牧师笑说,砂拉越伊班人与华人“sudah lama kawan”,也熟悉彼此的食物了,太太晶萍很能吃伊班食物,而他自己呢,更爱华人美食,所以一点问题也没有。


恋爱和结婚历程,看来是顺利无阻。但记得那道无形门槛,一开始的时候却差点把人绊倒。

生活非一帆风顺,需要不断磨合

晶萍牧师:“一开始,我们因为经济情况,产生心理负担,于是Jatan提出分手。”Jatan牧师说:“作为男性,的确有些压力。我的薪资比晶萍要低,我如实地告诉她,想着如果她不接受,我就打退堂鼓了。但原来她没有这样想……某角度而言,薪资多少,的确是重要的,但对她来说,不是考虑的要素。”


提出分手时,两人恋爱才一个月。男友越是退缩,晶萍牧师越是近前,劝他鼓励他,矫正他的思想。她说,两人在一起才是重要的,婚后的开销可以靠两人四手一起打拼。跨过这道门槛,两人携手直到如今。


Jatan牧师有时还会有些自卑,觉得华人是较优越的。以前,他对华人也没什么好感,他说:“可能因为当时周围的华人给我不好印象;但事实上,不能一概而论。”晶萍也说,小时候自己不怎么喜欢原住民,也许是成长过程,大家灌输的概念吧。但她到神学院参加短期课程时,有机会跟原住民神学生相处。其中三个原住民女生住在隔壁,但除了用饭和上课时间,不怎么有人进出。晶萍牧师就主动与她们交谈,这反而开启了晶萍牧师的想法——原来他们(原住民)并不如她想的那么不好,她们友善、容易交谈……想起自己对原住民的偏见、既定印象,她努力把这样的思想排除,她向神祈求“让我接纳不同民族!”。


Jatan牧师笑言:“很奇怪的,人不喜欢的,最后总偏偏在一起了!”现在,两人都是牧师,服事对象都是伊班人——Jatan牧师隶属砂拉越伊班年议会,在Gereja Methodist Iban Pasar Bintangor牧会;晶萍牧师在诗巫新福源堂负责国语事工(即服事在城市的原住民群体)。


新福源堂的原住民大多是中低阶层,从乡区来到城市。才到新福源堂服事两三天,晶萍牧师就遇上原住民妇女要生孩子没车子,需载她;生了孩子没钱付费,她得付……还有其他诸如此类的事。当时,她正预备结婚,遇上这些事,对原住民的负面想法,又再缠绕她。后来,丈夫告诉她“今天你是牧养原住民,不是华人,不能把华人思想套在他们身上”,上帝藉着丈夫的话,又矫正了她的思想。


说起庆祝双方佳节的情景,晶萍牧师印象深刻——第一次到丈夫家乡长屋庆丰收,约5小时的“水路—陆路—水路”是一大挑战,路费昂贵,上下不便,不能携带太多随身物。5月31日晚上11点半,每户长屋居民聚在自己门前,到了12点就一起用餐,之后可以到每家每户去拜年。晶萍从中看到原住民的好客,值得学习。


要适应华人农历新年,对Jatan牧师而言问题不大,只是语言上有些困难,当亲友成堆欢乐畅谈,他也只好独在一旁。另外,他喜欢派红包,也喜欢孩子们收到时高兴的样子,《圣经》说“施比受更为有福”;只是,家庭经济关系,这反而成了负担。无论如何,他更看重节庆背后的意义:一种祝福、团圆、彼此间友善的问候。


在基督里,他们跨过那些很高的门槛,接纳了彼此,适应两个全然不同的家庭——像Jatan牧师说,“什么都没有,只有耶稣”,就凭这点,他们把家建在上面,就稳固了。他们也意识到,神爱世人,这“世人”包括不同民族的人。于是,在神的爱中,或富或贫,或在华人圈子或原住民群体,他们继续服事神。


[1]〈国人结婚率离婚率下降·统计局:出现晚婚趋势〉;网址https://www.sinchew.com.my/content/content_1825728.html;浏览日期2019年11月6日。

分享: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