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哈拿
能够看到人生百态的地方之一,就是人们祭五脏庙、提供五觉感官刺激(味觉、嗅觉、视觉、听觉、触觉)的餐厅莫属。如果我们待在餐厅的时间够久、够频繁、就会瞥见形形色色的人群聚集、分散。有时候是一个家庭,一个全职母亲带着两三个稚龄的小孩、妈妈神色匆忙、似乎要快快张罗好几个孩子的午餐,就要赶着下一个任务;她的孩子喧闹、在椅子上下弹跳,妈妈似乎无动于衷,想必带着几个孩子,已经累垮了。
为人父母尤其是全职妈妈着实肩头沉重、孩子教养得好,人说应该;孩子教养得不好,人说管教不佳,让父母无言以对。那位无甚表情的妈妈,背后可能是许多的辛酸苦辣、不能与外人道。
有时候也会看到温馨感人的画面。一对父子几乎每个星期一次报到同样的餐厅。为父者已经垂垂老矣、儿子正值中年。父亲总是静静的安坐在位子上,可能年纪老迈,头总是略为低垂、两手放在膝上,等候餐点上桌。父子两人的互动不多,可是儿子总是会先将父亲餐盘上的菜肴先做一番处理:鸡肉切成小块、面包涂上牛油,然后才递给父亲享用。这是一幅极美的人伦和谐画面,为父者虽然脸上表情不多,但内心或许为儿子的贴心照顾涌溢温暖。
餐厅也常看到三三两两叙旧、闲话家常的家庭主妇、这些平常忙于载送孩子、打理家务的太太们,难得偷得半日闲,在接送孩子的空档来个聚集。在那短暂的相聚中,只听见围绕房子、孩子、先生、学校的话题,想家庭妇女的牵挂不外乎身边自己所爱的人和事;在餐厅更常看到同事相邀聚餐,一片热闹景象。
生命交流冲击就在餐桌
不管每个人带着什么样的烦絮来到餐厅,餐桌永远是生命分享的最佳地点,能够同桌吃饭、就是一种基本的接纳、认同。圣经里面有类似同坐吃饭的描述:耶稣对跟从祂的人说:“看哪,我站在门外叩门,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,我与他,他与我一同坐席” ——坐席原意就有同桌吃饭的意思,很多时候,生命的交流冲击就在餐桌上。
然而有些关系在餐桌上巩固,有些关系在餐桌上却告终。最难忘一次在许多年前,一位认识一段时间的男生,约在餐桌上坦诚撇清关系。那个时候,仿佛觉得食物味如嚼蜡,那餐饭吃得很辛苦——餐桌上的空气凝结了,时间仿佛停止了,脑海中只浮现一句话:一切都结束了。餐桌未必永远是茶热饭香、那要看跟你同桌吃饭的是谁、谈的又是什么。茶杯里的风波也可能从餐桌开始,餐桌对于关系加温还是降温,就看同席之人彼此是否真诚相待;同席吃饭能否滋润生命,就需要“对的人、对的时间,有愉悦的对话”。
有件事不尽相同,但有点相似,我家庭院刚新种上的芥兰菜苗,个把月过去了,还是细细小小、长不大。后来,经朋友提醒,才惊觉原来我们将所有的芥菜苗都倒在两个容器里面,密密麻麻的一堆,生长空间非常狭小,加上不曾施肥,难怪都长不起来。最后,狠下心将过多菜苗拔掉,多浇点洗米水,总算看到菜苗一点一点的长大。
餐桌上的关系何尝不是如此,如果同席之人都争着发言、而不曾留心聆听,这只是让某一方窒息、想要逃离。如果同席但缺乏情感的真诚交流,餐桌上永远都是冷冷的氛围,叫人无法好好享受茶热饭香、关系就无从密切起来。
最能体现茶热饭香温热感受的,莫过于华人新年前夕的阖家团圆饭席。还没有结婚以前,除夕的团圆饭最让我期待。一年一次的饭席,孩子们都从他方赶回一聚,妈妈总是使出浑身解数,满汉全席慰劳辛苦忙碌一年的孩子们。享用丰盛团圆饭席的时候,心里总有几分亏欠,妈妈的辛劳又谁来慰劳呢?其实父母的心只希望孩子常在身边看望,团圆饭只不过是恰好成了合家团聚的桥梁。离家或成家的孩子们回来团聚,才是父母心中视为珍贵的礼物。
团圆饭桌盼望圆满
结婚以后,在婆婆家的团圆饭,自己的角色从娇娇的女儿换成了媳妇,感觉上不一样了,在孩子、妯娌面前,有了大媳妇的矜持和尊重。团圆饭依然是团聚的日子,却也多了一份儿媳的责任。虽是如此,团圆饭仍然是维系不常见面家人的一座桥,这是为什么团圆饭总是温馨、茶热饭香,因为团圆饭有满载的爱意,就算家人之间有隔阂、芥蒂,团圆饭桌上,我们仍然盼望一个圆满。
同样在圣经里面,耶稣同席吃饭的邀请,也是一副温馨、充满暖意、让人可以真正感受生命得滋养的一桌饭席——席上耶稣真诚的接待和永远体谅、了解、善意的眼神,这正是餐桌上至纯至真的“茶热饭香”。
Views: 19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