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温泉
道家老子是我极其尊敬的一位哲学家。他的“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”,一种反合性或吊诡性的哲理,是那么迷人。
我喜欢范仲淹在《岳阳楼记》里的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;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。他的乐观,是超越天气阴晴,超越名利地位,超越自己的喜怒哀乐,完全为世界的福禄而忧乐,这样豁达的胸怀,谁有?
而《圣经》也有这样类似的教导。
论“福”,《圣经·马太福音5:1-12》记载耶稣的《登山宝训》是最典型的福观了。这是耶稣第一篇以文字记录下来的讲章,而且就以“有福了(快乐)”为主题起头。耶稣说了9次“有福了”,其希腊原文makarios是一个形容词,意即“快乐”或“福乐”。其实耶稣一开始就是这样关心我们,祂希望我们幸福快乐,而这“福”的本义是永恒的喜乐,不被优劣环境所影响。
《圣经》记载了智商最高、名利富贵俱全的所罗门,在晚年却发出“虚空的虚空,凡事都是虚空”的感叹,证明了耶稣所说的“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”。财富是无法满足人,让人感到真正的快乐的。 那么,我们该怎样获得真正的“福乐”呢?
耶稣登上山,说出了如此珍贵、铿锵有力的“八福”如下:
虚心(心灵贫穷)的人有福了,因为天国是他们的。
哀恸的人有福了,因为他们必得安慰。
温柔的人有福了,因为他们必承受土地。
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,因为他们必得饱足。
怜恤人的人有福了,因为他们必蒙怜恤。
清心的人有福了,因为他们必得见神。
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,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。
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。
人若因我辱骂你们,迫害你们,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,你们就有福了。
要欢喜快乐,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。在你们以前的先知,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。
在人看来,心灵贫穷、哀恸、温柔、饥渴慕义、怜恤人、清心、使人和睦、遭逼迫、受辱骂的人,都是不好的“祸患”,世俗的人都认为“快乐就是我行我素”,因此人们任由自己在音乐、性、结婚离婚、物质主义、美食、毒品、酒精饮料、体育、挑战自我极限等等跟随世界潮流的模式里生活。但耶稣的“八福”却适得其反,与世俗观念大相径庭。这就是“祸兮福兮”的真理。
“八福”是神圣的反合性原则。它们的价值体系与世界的价值观形成强烈的对比。这个“八福”的思路进展过程,在<马太福音>5:3讲说“心灵的贫穷”,一个心灵贫穷的人就对罪持有正确的态度,于是就会哀恸(4节);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罪恶,并为之哀恸时,便培养起温柔(5节);这又促使他饥渴慕义(节);这样一种渴慕就以怜恤(7节)、内心清洁(8节)和使人和睦(9节)上显明出来。展现出这些态度的人可以料想到受人辱骂、逼迫和毁谤(10-11节)。这是因为这种生活方式会叫世俗的人烦躁不安。但信的人至终必能“欢喜快乐,因为他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”(12节)。一个人若是按照八福的原则去生活,就必成为“世上的盐”和“世上的光”(13-14节)(引自JOHN MACARTHUR,THE BEATITUDES)。
谁是有福的人呢?英文圣经是如此写“BLESSED ARE THE POOR IN SPIRIT……”(有福了,心灵贫穷的人……)
一个基督徒若以爱,来遵从实践这“八福”,深信这是蒙福的一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