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» 福音版 » 星洲日报·生命树 » 疫情曼延读《哀歌》(30.04.2020)

疫情曼延读《哀歌》(30.04.2020)

文:张文光

图源:网络

“耶和华啊,求你记念我如茵陈和苦胆的困苦窘迫。我心想念这些,就在里面忧闷。我想起这事,心里就有指望。我们不至消灭,是出于耶和华诸般的慈爱;是因他的怜悯不至断绝。每早晨,这都是新的;你的诚实极其广大!我心里说:耶和华是我的份,因此,我要仰望他。凡等候耶和华,心里寻求他的,耶和华必施恩给他。” (《耶利米哀歌》 3:19-25 和合本)

以上的经文取自旧约圣经中的一卷《耶利米哀歌》,一般上解经家都说是先知耶利米所写的。“哀歌”是旧约《圣经》中一种特别的文学体裁。英文称之lament。是一种因为一些真实事件,带来的伤痛而发出的恳诉或埋怨(complaint),但是“哀歌”又不单是恳诉,更重要的是其中也包括了因为不明朗前景而对神发出的哀求(petition),最后是以“确信神必定介入”的祷告与赞美为结束。


简单而说,“哀歌”不是风花雪月的无病呻吟,它们是因为生活遭遇到各种伤痛挫折,而来到真实,有情意的神面前之恳求、哭述,进而赞美的心灵记录。“哀歌”往往有对过去痛苦经历的回忆,但是也有对未来的憧憬、期冀。这种憧憬与期冀所以仍能在绝望境况中产生,是因为以色列人对“神是信实的神”的这种体验与认知。


“哀歌”肯定不是自说自话,而是有对象而发出的对话,这个对象就是神。所以说“哀歌”很贴切地表彰了圣经信仰,也是基督教信仰的特色:即基督信仰不是一种命题式的信仰,而是与神对话的信仰 (dialogical faith)。


《耶利米哀歌》第三章的背景,是以色列人家破“国“亡,被巴比伦铁蹄践踏,以色列人的最后残余国家南国犹大(Judah) 在公元前587年被巴比伦大军所灭;犹大国的国王西底家与其他臣民被虏到外地为奴,耶路撒冷圣殿被掳掠,皇宫陷于火海。可以想象,一个国家,国王与贵胄都成了巴比伦大帝国阶下囚,流亡在不熟悉的环境,而留在已经成为废墟的耶路撒冷的,只是一些老弱居民,前景是多么的灰暗与绝望。


耶利米回忆起他的“困苦漂流,就像是苦槿和毒草” (第19节,新译本圣经),而他直言:“每逢我的心想起往事,我的心就消沉” (第20节,新译本)。但是他接着说:“但我的心一想起下面的事,我就有指望 (第21节,旧版圣经和合本没有“下面”这两个字)。“下面”什么事?原来这下面的事就是“耶和华(神)的慈爱永不断绝,他的怜悯永不止息 ”(第22节)。接着他用信心宣告:“每天早晨都是新的;你的信实多么广大!”(第23节)。


当先知想起神的“慈爱永不断绝,怜悯永不止息“(第23节)时,他就重拾信心与盼望。他进而宣告:每个早晨都是新的!新的早晨,万象更新;是新的一天的开始,代表一个全新的可能,代表了希望。对于一个陷入绝望困境的人,能够重新来过是至关紧要的。能重新来过的宣告,甚至是轻声的提议,就像久逢干旱,迎来的及时甘霖,令人精神抖擞,振奋不已!基督徒相信耶稣被钉三天后,已经复活了,祂今天,以后都与我们同在。他给人带来的是“重新来过”的盼望。


因此不管以往经历什么挫折,失败,神是信实,慈爱,给人盼望的神。耶利米更说:神是他的“业分,所以,我必仰望他”(第24节,旧的圣经版本如和合本翻译为“福分”)。


神不会消失,不会不管人间疾苦,所以祂成为我们的福分、产业。祂绝对是不会让人蒙受损失。疫情可能增加,神的爱、眷顾却绝不改变,祂的保守护理肯定增加;祂守约施慈爱,祂承诺:回转,便得医治——让我们好好照顾自己,保持乐观的心态,仰望耶稣,继续在艰难的时局,积极度日。

分享: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