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访:刘士通(诗巫卫理福儿院院长)
采访、整理:又青
六月一日“国际儿童节”,起源于悼念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,反对虐杀和毒害,以及保障儿童权利,改善儿童的生活。
这个背景很少人提起,它似乎让人想起伤害;而且各国儿童节落在不同时候,庆祝方式各异,通常欢乐愉快。就拿马来西亚来说,以前念书最期待十月,每个班级轮流上台表演、唱歌跳舞;还有游戏、美食和礼物。
坐落诗巫,有七十年历史的卫理福儿院,致力要给院内五十多名儿童和少年最好的礼物:一份真挚的爱。院生从5岁到18岁都有,在他们离开这个大家园,踏入社会之前,院长刘士通一定谆谆劝勉:“衣服、文具或其他东西,你可能不能全带走,但有一样东西一定要带,千万别留在福儿院,那就是——信仰!”
有福的孩子
这些孩子,十二岁以前就进入福儿院,他们来自单亲(另一半已逝)、孤儿、贫穷、被虐或父母残疾的家庭——他们就是那群权利需受保障的孩子。
1945年,美国宣教士毕理夫妇来到诗巫办学、传福音,毕理夫人心思细腻、急人之难,常向贫苦家庭伸出援手。旧社会重男轻女、不重教育,尤其女生,有些寄养亲戚家,成为童养媳,有些长大后到大户人家帮佣,大部分待遇不好。一回,英殖民政府带了四个需要帮助的女孩来见毕理夫人,寄宿卫理中学宿舍,开始了这项关怀事工。1950年,毕理夫人和教会讨论,正式创办了卫理福儿院。一个牧师说,这群孩子是“有福的”,就叫“福儿”吧!
走进诗巫福儿院,这片历经半世纪的土地,其上的建筑物已翻新。以前是极富特色的砖板屋,那屋子的模型、故人的物件,还有见证历史的老照片,完好地存放在院内展示厅。诗巫卫理福儿院培育过上千名孩子,他们有的成了牧师、医生、工程师等,但也有一些不知音讯了……
为了联系感情,院生自组福儿协进会,每年农历初三相聚。大部分五六十岁的人了,但那一起生活、成长、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日子,自不能忘。有些院生临别依依;有些常在放工后到回来找同工们闲聊。h
孩子纪律好品行佳有礼貌
刘士通从行政助理、副院长再到如今的院长,不经意过了15个年头。回头一看,才知道上帝早就备好了这条路——他曾经营动漫店,很容易跟青少年打成一片,从不缺共同话题。
但要同时照顾那么多名孩子,每人的性格又不同,还是需要智慧、极大的耐性和爱心。他和12名同工都住在院内,和孩子们共作息,俨然一个大家庭。士通说,福儿院生活规律,大家做什么事都一起,五点起床,五点半早餐,灵修、预备上学等;孩子们也轮流家务——洗菜除草打扫等。每天下午四点半,孩子就兴奋地说:“要骑脚车!要骑脚车!”,他们最期待玩乐的时间,有的人打篮球、打乒乓。晚餐以后,祷告会,补习自修,然后休息。
福儿院孩子们过的是群体生活、操练自律,大部分人都有良好品格。士通和同工每次带孩子们出去逛街、茶餐室用餐等,孩子们礼貌的态度,都叫许多人惊讶——他们会对捧食物饮料来的员工说谢谢;吃完了,会自动叠好所有碗盘。有时,有人送物资来福儿院,孩子们也是连声道谢,到人走出去了,还站在铁闸门不断挥手“拜拜、拜拜……”
士通欣慰,可也感叹:“其实这些是大家本就该有的态度,不是吗?但现代人不一样了,很少孩子会这样。在福儿院我们觉得很平常,外人眼里却看着震惊。” 有些孩子假期回家,家人或监护人看到幼儿园的小朋友也会自己洗碗,很不可思议。
福儿院在诗巫口碑好,于是就有父母把孩子载到院门口:“你再不听话就丢你去福儿院!”又有很多父母来哀求:“你们可以收留我的孩子吗?一个月三四千块学费都可以,你帮我教好他!”
士通说:“社会改变了,很多家庭为了过上更好日子努力工作赚钱,结果就牺牲了孩子。或许父母以为提供孩子物资就可以了,但教育不是这样的,父母应该做些调整,不论孩子多大,都需要陪伴……”
福儿园最看重的是“信仰”
福儿院的孩子家庭背景复杂,或多或少有些心灵创伤,像是缺乏安全感、抢食物等看起来自私的表现,其实都有原因。士通说,教育孩子得用不同方式,不能一味打骂。而且,要和他们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,需要花很长时间。“一些孩子刚入住很不习惯,白天跟同伴嘻嘻哈哈的,到了晚上偷偷哭泣;也有的刚来时抓着铁门哭着往外看,不要进去,需要不断劝说安慰。”
平时,福儿院同工们会参加辅导、青少年沟通等课程,以便帮助孩子。同工里就有几位是曾经的院生,选择留下继续服事。他们也在平时的灵修与《圣经》教导,灌输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,并在生活里随时提点纠正偏差行为。
士通以“三角形”比喻,福儿院最看重的(顶端)就是“信仰”,下来两边是学业和品格。他们希望孩子在院内“与神相遇”;在院外能自力更生。福儿院与教会配搭,常有弟兄姐妹前来义务补习。但是,他们的时间不固定,流量较大,因此福儿院一直缺乏固定义工。
疫情管制令期间,福儿院采取封院措施,院生各自参与学校线上课堂、教会线上崇拜和祷告会,日子与平时无异。今年是福儿院70周年,原本的周年庆因疫情取消。刘士通在十年前的周年庆曾说,抚育孩子的过程,确实“看见了上帝”——有些孩子,苦口婆心劝说就是不听,但哪一天却在不自觉中,他改变了。他看见孩子的身上,有双上帝无形的手,在形塑,也在牵引。
“孩子的生命不是由我们主导,我们尽力抚育,但结果如何,只由上帝掌握。”福儿院像宣教的小工场,孩子们在这里认识上帝;教会牧师则定时探访他们的家人,他们希望改变的,不只是生活环境,更包括每个孩子的生命——从上帝而来全新的生命。
“你要认识神,就得平安,福气也必临到你。”(伯22:21)
六一儿童节,祝每个福儿:平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