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受访:江信义
采访、整理:又青
20.06.2020

“我们非常清楚,陪伴孩子的时间真的不足。但这次疫情,却是上帝为我们打开了‘新一扇门’。”
江信义在跨国电子企业担任个案主管,傍晚六点准时下班;回到家,便是陪伴家人的时间。太太是中学教师,也有固定工时。可是,两人深知,孩子需要的陪伴远比这更多。
MCO一颁布,如天降一层透明保护罩,把每个人罩在家,不能再上学、逛街、散步,甚至工作。信义的孩子,大女儿11岁,二女儿10岁,小儿子3岁,三个娃儿一知道爸爸终于可以在家,暂时不必出国公干,都十分“雀跃”!因为“公干”背后的潜台词总是“爸爸又要一个星期不在家了……”


居家办公,一不经意被“善”闯
三个瓜想更亲近爸爸妈妈,这不是一厢情愿;信义对“家”也有一种理想和美好期待,他喜欢且享受“天伦乐”,所以他说,偶尔的出差是“错失”陪伴家人的时间—— 一种近乎惋惜的语气。
于是,两个月来的疫情居家令,满足了孩子和父母相互陪伴的需求和渴望。
信义把公事带回家,自律在房里工作,又提醒自己,踏出房门,就是“专属家人的时刻”。而孩子们也给分配了功课、玩乐以及“家人对话”的时光。
但是,信义的居家办公区常一不经意就被孩子“善”闯。早上九点到五点,有时塞满了视讯会议,小儿子不懂,爸爸怎的就对着块扁扁平平的东西叽里咕噜?他会摇摇父亲的手,要爸爸别再不理他,要听他说话,陪他玩,而且要专注的。
有时,信义能找到救兵——女儿和太太,但如果她们都在忙各的,儿子就会到房门外大声唤他,要求开门让他进去。这种情词恳切,叫人无奈。“最后,我选择与他平行沟通,才知道原来他不喜欢我锁门,那种被拒于门外的感觉。”
“什么都不做”最难做

那以后,信义就敞着门,大部分时候儿子都让他安心办公。但有时也需要接纳“紧急需要”,那可能是一个抱抱,或好好地说上几句话。他把工作暂停几分钟,但孩子就满足了!
姐姐们轮流陪伴弟弟,是父母的好帮手。她们尽量自理自立,完成课业或者练习钢琴。但毕竟是孩子,她们跟弟弟一样,也想要爸爸陪。
信义说:“她们练琴时,希望我完全专注陪伴在侧,不拿手机,不办其他事,给予她们渴望的陪伴、肯定和鼓励……哪怕只有三十分钟,也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。”
这要求简单,却难——孩子要的是你“什么都不做”,只陪伴;但这“不做”却是很多父母“最难做到的”。
“练琴时,我和孩子特别喜欢寻阅原创作者的背景、曲目小故事,甚至一起欣赏原版演奏。例如:《奇异恩典》及宫崎骏动画主题曲……我们从音乐连接到内心的想法,打开对世界的视野——而这一切都有爸爸陪伴引导。”
家里有了扇“任意门”

信义曾说,MCO是上帝给他开了一扇新的门。与之前相比,他陪伴家人的时间翻了倍。“若安排得当,善用在家的时间,那是足够的。”显然,信义喜欢这扇门,免去交通堵塞、舟车劳顿;这扇门像任意门,只要扭开房门门锁,立刻有家人温暖围绕。
两个月来,信义和太太,以及孩子轮流准备三餐;有时工作一半,孩子轻轻地走进来,两只小手小心翼翼地端上水果或茶点,顺便好奇地望一望爸爸老对着的视频……“我察觉,不论是孩子或我自己,都希望主动亲近对方。我知道,只要我懂得抓住每一个他们想亲近我的时刻,我们彼此的感情就会增进。”
信义定是个细腻的爸爸,所以脑子里常反复思想一些问题。就像这次疫情和居家令,“上帝为何允许这事发生?”“在主里凡事都有益处,那这对我和孩子们而言,会是什么?”……
他在小时候的自己身上找到了答案——“曾经,我喜欢爸爸陪伴我们,温和讲解许多世界奇闻异事,透过他,我发现世界的大、奇、美……现在,自己也成了爸爸,我想好好珍惜孩子在身边的机会。”
带领家人面对未知与风险
从新冠肺炎爆发到后来蔓延,他们一家一起看新闻,看世界各地疫情严重,死亡人数节节攀升。上帝提醒信义,孩子们特别关注爸爸如何带领一家人,应对“未知”和“风险”。
信义说:“一开始,孩子是害怕的。我就陪他们一起看1910年山东鼠疫历史,认识抗疫戴口罩的由来;又配合之前看过的《出埃及记》里的十灾,上帝如何保守祂的子民……在那头两个夜晚,我们都陪着孩子,一起祷告,他们才能入睡。”
疫情在家两个月,是前所未有的事。以前,信义想“退休后,好好在家陪伴家人,这不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吗?”现在,这遥远的梦想,竟以这种方式,不可思议地达到了。
日夜对着孩子,他没有发狂或者变得暴躁,反而觉得梦想实现。他不觉得当爸难,“父亲”这个角色,是天赋的宝贵机会,让自己能更多更深刻地体验生命优先次序,真实地接触孩子心中所渴望的。
五月开始,信义每周三天到公司上班,孩子们关心地问:“爸爸,下星期你还要上班吗?”“那傍晚你还可以陪我到公园玩吗?”
信义说:“以前是有空闲才去公园,现在是放下忙碌,特意制造全家外出,到公园走走玩玩的机会。”——腾出更多时间陪伴,成了信义和家人,疫情后的“新常态”。
“家里永远是爱的地方,无论外面发生什么事,上帝给予我们的,永远超出所需所想。我希望透过父亲的角色,在孩子年幼的成长岁月,为他们留下成长、蜕变所需的生命养分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