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» 福音版 » 中秋读《春江花月夜》 (27.09.2020)

中秋读《春江花月夜》 (27.09.2020)

文:温泉

图源:unsplash@gkumar2175

中秋赏月,乃人生一大乐事。多少诗人骚客,写下了千古吟唱的月亮诗歌,而唐代诗人张若虚的《春江花月夜》,最为著名。此诗共三十六句,每四句一换韵,通篇融诗情、画意、哲理为一体,意境空明,想象奇特,语言自然隽永,韵律宛转悠扬,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,就像一篇现代散文诗,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,素有“孤篇盖全唐”之誉。


在中秋节阅读此诗,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。以下是我读此诗,给每四句的诠释:

春江潮水连海平,海上明月共潮生。


滟滟随波千万里,何处春江无月明!

你在江边,无法看见海,但心眼看见了。很多时候,我们的心眼是瞎的,我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上帝在大自然界中,藏着祂存在的启示。《圣经·罗马书》说:“自从造天地以来,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,虽是眼不能见,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,叫人无可推诿。”


“何处”意味有限生命对无限时空的追求。人在宇宙中,就本来渺小得微不足道。大自然会使人谦卑,上帝的创造更叫人谦卑,所以诗人大卫说:“耶和华啊,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,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,便说,人算什么,你竟顾念他!”


所谓“月到中秋分外明”。我们在赏月之余,是否能像大卫王那样,透视月亮后面有一个创造主,而我们更应该是歌颂赞美创造月亮的主宰呢?

江流宛转绕芳甸,月照花林皆似霰。


空里流霜不觉飞,汀上白沙看不见。

宇宙中有很多存在的东西你看不见。因为空,有了更大的包容性。月亮光照了一切,让一切蒙上了月光。所有的花,都是一个颜色,都是空。嗅到的,看到的颜色,在月光里都黯然无色,都变成一种虚空。光让人看清令人盲的五色。月光统一了所有的颜色。在基督徒看,只有上帝的光,让我们看见不能看见的。空里,你看不见流霜,看不见白沙,看见的是江流,是月光。有些你看不见的,其实存在着,例如爱,例如上帝。人需要谦卑,在神面前安静,才能看得见上帝。


耶稣曾经医治一个瞎眼的人,让他能看见,可是却召来法利赛人和祭司的盘问,瞎眼的人见证是耶稣医治了他,他不仅肉眼看见了,而且心眼也看见了耶稣是生命的光。上帝,也许我们的肉眼看不见,但心眼能看见。掩蔽我们心眼的是罪恶,唯有耶稣的光,使我们能看见永恒和上帝的存在。骄傲和罪恶是使法利赛人心眼瞎了而看不见耶稣是光的。

江天一色无纤尘,皎皎空中孤月轮。


江畔何人初见月?江月何年初照人?

月光统一了天和江水的颜色,这是绝对的空白:干净和纯粹。而孤月轮:几何之美。那么大的月亮,在江天中出现。


接下来存有最重要的哲问:谁是第一次看见月亮?月亮第一次照的人是谁?这是问到洪荒以前的时空。这是问到太初的天问。即使不是第一人,后来的人,谁看了月亮,到如今还活着的?秦始皇就曾经向往永恒的生命。但是,人毕竟要死。秦始皇找不到长生不老药。“谁是第一次看见月亮?月亮第一次照的人是谁?”


这看似没有人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,可是诗人大卫却说:“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,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,便说,人算什么,你竟顾念他?”他给了我们答案——人的渺小短暂,上帝的大爱和永恒。李白也曾经把酒问月:“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古人今人若流水,共看明月皆如此。”他只能感慨人的短暂,宇宙的永恒。而《圣经·约翰福音》则提到:“太初有道,道与上帝同在,道就是上帝。”当你认识了创造的源头,你就不会再问了。若真要问,谁看见第一个月亮?那是上帝。因为祂是因,祂是创造主。


中秋节,你不能不朗读《圣经·诗篇第8篇》:“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,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,便说:‘人算什么?你竟顾念他。’”举头望明月,低头当思月亮的源头——月亮是上帝造的,世界是上帝造的,当我们找寻到月亮的源头,再望月亮,那就不同凡响了。

人生代代无穷已,江月年年只相似。


不知江月待何人,但见长江送流水。

我深信,人生不是一场“空”。《传道书》:“虚空的虚空,我见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,都是虚空,都是捕风。日头出来,日头落下,急归所出之地。风往南刮,又向北转,不住地旋转,而且返回转行原道。江河都往海里流,海却不满。江河从何处流,仍归还何处。”可是《传道书》也说:“你趁着年幼、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,就是你所说,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,当记念造你的主……因为人所做的事,连一切隐藏的事,无论是善是恶,神都必审问。”


月亮和江水日复日月在等谁?大江东去浪淘尽,千古风云人物。江月在等待我们老去,死去。江月在等待造物主给它们的医治和洁净。以现代人污染大自然来看,江河充塞着人类丢弃的电子垃圾和塑料垃圾,如今更多是口罩。而月亮在等待谁?月亮是上帝在天上的一个印记,是个见证。月亮的信实,在于启示你,是上帝创造了月亮,赋予了它“管夜”的任务,赋予了它美丽的光辉,把慈爱反射到人间,诗人因此唱到:“像月亮万世常在,作为天上信实的见证。”(诗篇89:36,37)

白云一片去悠悠,青枫浦上不胜愁。


谁家今夜扁舟子?何处相思明月楼?

中秋节最家喻户晓的诗句,是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” 可这是理想,和现代爱情观有极大的落差。“相思明月楼”,意味有人爱与被爱,这是个有情的天地。但如今全世界都在水深火热中,我们的爱在哪里?船上的人为何不回家?也许有他的妻子情人在另一处思念他。那是种幸福,可现代人幸福吗?当我们对爱情的诠释是错误的,是私欲的,是自我的,是故现今世界离婚率就变得偏高,甚至已经没有了需要结婚的价值观。现代人没有了古时那种忠贞不渝的爱情观。可是,你知道吗?最思念人类的,是上帝,圣经说:上帝每天垂看世人,顾念世人,而且像先知何西阿先知一样呼唤:你要归回你的神。

可怜楼上月徘徊,应照离人妆镜台。


玉户帘中卷不去,捣衣砧上拂还来。

中秋望月,月亮好像定位在天空望着我。可这诗里的“月徘徊”却指月游移,也可是女人徘徊。玉户是女人的闺房,睡时放下垂帘,醒时早上卷起,但如今卷不去的是思念,放不下的是“愁”。捣不去却还来,是一种心中的牵挂。


维系两个人的景物,很可能就是那同一个月亮。正如张九龄的诗: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的确,月亮是最美的意象。月亮给了我们缱绻情思。可月亮最大的使命,是见证上帝的爱的永恒。人世间,本来就充满悲欢离合,只有在天家,我们才能够永远相聚。月亮只是个象征,而上帝才是爱的本体。若我们获得了上帝的爱,即使月有阴晴圆缺,人有悲欢离合,我们也不会大悲大喜了,因为我们知道彼此的归宿,是在永恒的天上。

此时相望不相闻,愿逐月华流照君。


鸿雁长飞光不度,鱼龙潜跃水成文。

这里有了超越时空的寄望物,那就是月亮。想透过月亮光照情人。月亮与上帝确实有些共同点,就是发光。但月亮只是永恒的意象,月亮只是个被造的反射体,以返照阳光,也印证上帝才是真正能安慰和安抚人心的对象。耶稣说:“我是世界的光,跟从我的,就不在黑暗里走,必要得着生命的光。”

昨夜闲潭梦落花,可怜春半不还家。


江水流春去欲尽,江潭落月复西斜。

花会落,水会尽,月会落,这是个循环,可怜我还不能回家。人生本来就有许多不如意,但是,如果我们相信上帝给我们许多的不如意,本是给我们化装的祝福,给我们考验和荣耀的冠冕,那么我们就不会那么悲观和忧愁了——反之,我们的人生充满了信望爱,因为我们知道,我们一定能够回到更荣美的天家。

斜月沉沉藏海雾,碣石潇湘无限路。


不知乘月几人归,落月摇情满江树。

山上的路,水下的路,不知多少个人有归宿。那是“情”的依归。“情”是最煎熬人,但也是最吸引人的。人非草木,孰能无情。若人无情无义,人就没有生活的价值了。正因为人有“情”,所以移情于景。上帝亦然,祂的爱和信实,也蕴藏在万物里,正如一个真理,让人们去发觉它。神的爱彰显于天,《圣经·诗篇147篇》说:“他医好伤心的人,裹好他们的伤处。他数点星宿的数目,一一称它的名。我们的主为大,最有能力;他的智能无法测度。耶和华扶持谦卑人,将恶人倾覆于地。他用云遮天,为地降雨,使草生长在山上。他赐食给走兽和啼叫的小乌鸦。”


中秋节为何那么重要?它和新年一样,就在于团圆,正因为中秋之月是最圆最美的,这时我们想到亲人故友的团圆。古人今人,其实都是一样,希望归回团圆。上帝也希望我们的世界和平与团圆,问题是,我们世人的罪恶,使世界成为动荡不安、漫天烽火的战场。从自我,到家庭,到社会,到国家,到全世界,因为我们心里没有真正的爱和公义,我们的世界没有真正的的团圆。我只好期待天堂,那里有永远的归宿,那是充满真善美的天家。

 

 

分享: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