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慧芳
教会在疫情中的服事方式及困难,已是逼在眉睫的问题,无论是教牧或会众,都应该认真思考。而“如何做”还不是最逼切的,我们其实要先了解这环境里人的切实需要;还有,从信仰的角度,探讨那个需要的根源。
下面是一些来自各方的情况和应对方式资料,包括来自网络及身边的,可以给我们作些参考。
首先看看人心底的需要:
《创世记》1章7节记载神造亚当的过程:“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成人形,把生气吹进他的鼻孔里,那人就成了有生命的活人。”人生基本上有4大需要:衣、食、住、行。这些需要都是外在的,并不能包括人生一切的需要。因为人不简单,不仅有身体,我们还有灵魂。即使一个人的衣、食、住、行,都满足了,但他还是有心理上的需要,人里面还有个灵,在人的灵里还有一个需要。
灵有什么用呢?就是跟神交通。神赋予人这样的气息、样式和形象,人有生命,有智慧,可以管理空中地上海里的生物,最重要的是,可以敬拜赞美我们的创造主!人原来是为了爱而被造的,可以与神交通,这是神造人的目的。我们内心的渴望,唯有藉着与神建立关系才能得到满足。
神在创造我们的时候,已经将这种渴慕放在我们里面,如果我们与生俱来已经有了对神的渴慕。我们又在光明中行,如同神在光明中,就彼此相交(参看《约翰壹书》1:7)。
痛苦中的人最需要的,是有人的“同在”陪伴,这份同在就是和他站在一起,聆听他陪着他……,在他的感受里面陪着他,倾听他,接纳他……。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可以真实“同在”的朋友,这一个心灵的“瘟疫”,就不需要隔离——医治,将从“被听见被陪伴”开始。
人心需要造人心的主。“瘟疫”会带来隔绝,如果神与人的爱被隔绝了,那是一场内心的瘟疫,当我们痛苦的时候,每个人内心都会渴望有人倾诉、有人理解、希望有人接纳陪伴的时刻,我们可以是那个寻求聆听的人,也可以是那个主动去聆听,陪伴别人的人。我们若有能力,应主动接触和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。
“疫情期间,缺少聚会,心事怎么说?”有人提到在疫情中,教会脱离原有的牧养模式,转以网络和社交媒体接触会友、牧养会友。虽然教会同工们很努力推动,协助会友(尤其是年长者)设置zoom视频,但对于一些不熟悉网络科技,无法上线或与亲友保持联系的弟兄姐妹,这一些人,也许只能呆坐家中,或因为跟不上这个变化而“停止了聚会”,以致深觉孤立无援,甚至陷入沮丧忧郁之中。
应对方法可以是:对于不便使用智能手机,不能按时听道的,教会可以打电话问候,安慰,代祷。待疫情逐渐平稳,再安排探访。每一个人,内心里都盼望着早日恢复聚会,恢复正常的“社交”活动。我们内心有个很深的渴望,情感需抒发。网络实践了真正无墙的教会,能让好消息传递到世界任何有互联网的地方,但是面对面的实质团契的生活,依然是线上聚会无法取代的。
疫情后的症候群:
疫情后,或许很多事情都改变了,有些人可能面对经济困难需要帮补;有些人可能需要心灵关怀与辅导;更有些人可能出现各类症候群,如:网络成瘾、夫妻关系破裂、精神忧郁等等。这一切,都需要探访和关怀。这一个行动不再是外在或表面的功夫。
真正的走进社区,帮助需要帮助的人,实际的探访,给予物资,嘘寒问暖,亲切的交谈、关心慰问犹如及时雨。平时较常见到是在特别的节日有特别的行动,物资赠予,很多时候是过于对方真正需要,但是在MCO期间,当每个人都被关在家里,一些长期待在孤老院的特别群体,这时难免忽略。雪中送炭的行动,真实生活的接触,这时就是最真挚的接触。
设立团契查经班,鼓励会友甚至是邀请新朋友参与,在网上聚会虽然情非得已,也是当务之急,虽然面对面的交流与牧养,仍然是不可取代和必要的服事——这一项服侍是当由教会来承担呢?还是每一位信徒的责任?
圣经说,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,也要顾别人的事(腓立比书2:4)一个人不要只顾自己的需要,也能关切整个群体的需要。我们可以选择事奉的态度:被动地接触期待得到服事的人,或主动寻找服事人的机会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