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» 福音版 » 一个母亲的填空题——“上帝啊,我(想)(不想)成为一名母亲……”

一个母亲的填空题——“上帝啊,我(想)(不想)成为一名母亲……”

文/图:黄爱雁

“上帝啊,我想成为一名母亲……”

结婚两年后,我开始这样跟上帝祷告。当时我觉得,家庭要有小孩才完整,何况丈夫这么喜欢小孩,对孩子很有耐心,他不做爸爸也太浪费了吧?


但几年过去,我还是无法怀孕。我们做了完整的身体检查,医生说怀孕机率低于零。知道这个结果以后,我们,是难过的。我曾经放弃为这件事祷告,可是身边总不乏鼓励我们的人,常常为我们有孩子这事来祷告。上帝更在丈夫一次的“个人退修时光”,用《圣经》里,神应许亚伯拉罕说他必得后裔,这段故事鼓励他。


“我想成为母亲” 这个心愿在我结婚后第七年终于如愿。我们清楚,这是个神迹,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。因此,我们给孩子取了一个英文名“Isaac”(亚伯拉罕之子的名字),藉此记念上帝成就了祂的应许。

“上帝啊,我不想成为一名母亲……”

首先,是怀孕期的痛苦。初期,我每天的日子就是抱着马桶吐得乱七八糟,早上吐出苦涩的黄胆水,吃饱吐,空腹也吐,躺着头晕,坐起又浑身不适。短短两个月,我足足轻了七公斤。孕后期,我患上“妈妈手”,几乎每晚都会痛醒,直到孩子一岁半,双手依然时而感觉麻痹——从来没有人告诉我,孕育一个生命,需要付出的代价,远远超过“外型上看起来比较臃肿”而已。但还是咬紧牙根前进了,毕竟这不是一辈子的事,孩子才是。


有了孩子,我更认识了自己——原来我不是想象中那么有耐心、温柔和情绪稳定。新生儿哭闹,我几度情绪崩溃。除了要适应产后的伤口复原、哺乳、荷尔蒙变化,还要适应“妈妈”这新身份,以及产假后带娃上班、工作岗位变动等等。这一切,压得我透不过气。不但如此,日复一日的顾娃生活,更让我觉得无意义、失去自我价值。我开始情绪低落、不喜乐。


孩子不能睡,晚上起来好几回,我抱怨神。


孩子好奇好动,专挑危险物品来玩,甚至破坏,我抱怨神。


孩子病了几天都不好,我抱怨神。


带孩子去上班,他有需求,而我也有一堆繁杂工作要处理,丈夫刚好无暇,我抱怨神。


当初孩子到来的欢呼,很快就被埋怨淹没了。我只看到不好的地方,却忘了上帝给我数不尽的恩典。上帝提醒我,若继续抱怨,只会越陷越深,在低落中走不出来。因此,我决定,每天起来都要感恩,把一天交托给神;不再祷告孩子可以“睡过夜”,或者乖乖坐车(他坐长途车时经常哭闹,让我崩溃)。我学习视这一切为育儿必经之路,没有捷径,但上帝的恩典够用,祂叫我“日子如何,力量也如何”。


当二胎来报到(感恩我们在预备好后,顺利怀上二胎),我才知道,原来之前大儿子晚上不睡觉、坐车一直哭,都是“小菜一碟”!这边是大儿子不知何故闹别扭,大喊大叫,那边婴儿床又传来小儿子的哭啼声。


我好想把自己藏起来。


有时,“无意义感”会回来敲门。一次,我被大儿子气疯了,为免我忍不住一巴掌往他脸上打,我到楼下走了很多个圈。我问上帝:“为什么我之前乖巧的孩子会变得这样?(理智上,我知道这是必经之路)曾经那么贴心乖巧的他,去了哪里?”


我的育儿路碰上了瓶颈,我不想每天的家都像战场,不得安宁。我不想天天情绪爆发,更不希望孩子模仿我情绪爆发的样子。


几天后,上帝透过一个讲员给了我答案——之所以感到无意义,是因为我看得不够远。我只看到眼前日复一日的繁琐,却忘了每日与孩子的相处,一天一点累积下来,都在塑造他的品格和未来。上帝给我两个儿子,他们将来会是别人的丈夫,也会是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。问题是,他们会留下好,或坏的影响力?我今日如何浇灌,将来他们就如何成长。


于是,我跟上帝祷告,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远见、有异象的妈妈,同时,也是个喜乐的妈妈。喜乐,并非物质富足或生活一帆风顺,而是暴风雨中,仍能平安坚定地找到感恩和赞美的理由。


人的帮助很有限,只有上帝是我最大的帮助。无可否认,我有一个“神队友”——孩子的爸。他常常主动分担顾娃,也鼓励我出去走走散心,甚至让我上美容院。新手父母有许多成长空间,遇到棘手的育儿难题,常常在祷告后,上帝就为我们开路。祂的时间,不迟不早,刚刚好。

日常教育:学浇花

“上帝啊,如今,我只想成为合你心意的母亲……”

大儿子一岁多时,我在灵修笔记这么写:


“愿我的心思,不单只放在下一步如何育儿。


愿我的喜乐,不是单单来自孩子的进步。


愿我的努力,不只是花时间在看育儿文章,或和别的妈妈讨论如何教养孩子。


愿我的祷告,不只是求上帝让孩子:睡过夜、不再频喝奶、乖乖听话。


而是祷告他:从小认识神、敬畏祂。有智慧分辨真理和谎言。爱神爱人。满有圣灵所结的果子,明白神的旨意。


然后,做父母的,也成为他属灵的榜样,以合乎上帝心意的方式教导他、对待他。


上帝啊,我知道这世界没有完美的母亲,帮助我,不是追求完美,而是在不完美中,看见你的作为!”


编按:黄爱雁开设“从惟食街走到惟世界”面子书粉丝页,记录育儿日常,有笑有泪,欢迎所有爸爸妈妈加入,一起分享学习。

贴文(4月7日)

“弟弟,no!”


有时,惟会在弟弟还没靠近他的玩具/食物时,大声地苛责他。


撇开这个字是从哪里学回来,我发现大人其实也要负点责任。


“你再不吃,弟弟就要来吃咯!”弟弟睡得少后,第一次在饭桌参与我们,“视吃”时,我们这么开玩笑。


我发现惟的反应有点大,刻意背向弟弟,把自己的碗拿到角落,极力保护他的食物,还企图推开他的手。


我赶快解释:“弟弟不会吃你的,他只是好奇。记得吗?我们说他还小,他的胃还不能吃这些。”


过后几次,只要弟弟一接近,他都会严肃地大声说:“弟弟,no!”


后来我发现,大人好像都很爱用这招来吓唬哥哥/姐姐:


“你不收拾,弟弟/妹妹就来玩你的玩具了。”


“你不吃,我就给弟弟/妹妹吃了。”


“你不怎样,我就把xx给弟弟妹妹了。”


孩子确实是紧张地按照大人的期待做了,但这对手足感情,有减无增。大人可以分辨出这是无心的玩笑,但孩子分不出。


对于惟对弟弟的态度(那句no和推开他的手),我尽量表现得不要太紧张,该解释的还是要解释,尽量不要开口闭口都“不要这样” “不要那样”。继续日常的操练,温和坚定,说“要做什么”和“可以做什么”。


几天前,同样在餐桌,听到惟跟弟弟说:“弟弟,你还不可以吃。你还小。等你大一点。”那语气是温柔到💗💗💗(也让我发现我们有时有点啰嗦😅)我觉得有一点奏效了耶!


这两天我们在训练弟弟自主入睡,今天弟弟接近七点就被摆在婴儿床上,开始他的训练。我们家空间有限,饭厅就在弟弟的房间外,浴室则在他的房间隔壁。七点过后,惟无论是洗澡、看书、准备睡觉之前的各种挣扎😅,都必须轻声细语,他都尽量配合。


感谢主,虽然惟是个孩子,偶尔幼稚不懂事,但似乎又有一点大哥的样子。


更多贴文:FB 从惟食街走到惟世界

分享: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