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» 福音版 » 疫情救济需智慧 · 实用参考

疫情救济需智慧 · 实用参考

 

资料提供:邱思恩(Faithworks机构负责人)
报道:又青

Faithworks机构负责人邱思恩(David Khoo)说:“现在除了提供食物救济,更重要的是设法降低染疫风险。以前我不认为口罩是救济包里最重要的,但现在让我选,那会是口罩!” 特别是群居的外籍客工,或无证件者,一旦染疫,不去看诊,后果不堪设想。除此,日以万计的确诊数字,让救援工作更忙碌、挑战,而志工申请行动批准信,程序更繁琐,需注意的事项更多。

1.策略性派送物资,勿群聚

目前,他们派送物资的策略已改变,不再到现场设置柜台,也不需拍照为证。电话里确认了个案情况、人数,一次打包了交给当地负责人,再由负责人分派。像人民组屋,如果申请人众,一个时间点只允许一户家庭下楼领取物资。否则,大家同时段下楼,仿佛有了合理理由群聚,邻里间久未见面甚至忘形拉下口罩高谈阔论——救济变“害人”,适得其反。

另外,所有参与援助行动的志工必须更谨慎遵守防疫措施,照顾好自己,才能帮助更多人。

2. 教导受惠者善用资源

许多救助团体、非政府组织或教会的资源有限,这必须让受惠者清楚知道,并学习善用资源。David说:“比如:一个成人一碗饭需60g百米,若他平日习惯了一碗饭100/120g 白米,现在不能再这样。反之,我们要教导他节省、如何吃,而非如常大吃大喝并期待救济团体不断供应。” David也提醒他们,为了节省电费,同住的人可共用饭煲一起煮饭,而非在各自的房间使用小饭煲。

3. 教导受惠者“互相照顾”

曾有一个单位里住了11名外籍人士,每人都登记申请救济品,当志工去到现场才发现他们是同住一屋檐下。按照规定,一个家庭若有五个大人可能分派2份物资、9个大人3份,而非一人一份。志工们苦口婆心劝导——这些物资是分配给有需要的人士,包括他们的同胞,若他们占了大部分资源,其他人就得不到了。听了志工解释,他们也答应与同在一区的同胞共享资源。

4. 学会同理灾民

David曾上过灾难训练课程,深知灾民恐慌心理,他曾载了一货车救济品去派送,大家一窝蜂而上,担心自己“抢不到”——因为他们饿惯了!站在他们的角度,尝试同理,想法就不一样了。

5. 帮助人有底线,学会放下与交托

疫情严重,断炊的家庭越来越多,许多人求助得不到回应,或是热线无人接听,或是机构资源用尽,因此一旦成功联系上某个机构,并获得帮助,他们可能会不断要求,甚至无止境索取。因此,救助者要有心理准备,并有智慧回应。有的志工出于不忍,一而再,再而三私下帮助人,把担子全揽上身,但David说,若有一天再也帮不了他,难保我们会陷入自责与内疚。

“我们要有怜悯,也要有公义。许多事情要学会交托,让神去做,因为栽种的是耶和华,收取的也是耶和华。帮助人,别不小心变成了骄傲与自义,认为自己什么都能。”

6. 适当休息,学会抽离

求助者的辛酸故事多不胜数,令人难过;有时志工还会被投诉,认为物资分配不均等等。但David说:“想一下就好。” 志工要学会从悲伤抽离,拥有良好的心理建设。疫情至今,Faithworks救济事工没有停止过,那要做到什么时候?David说,直到基金耗尽——只要上帝仍然供应,他们就继续做。另外,助人固然重要,但志工也必须为自己安排休息时间,过了所定下的工作时间,若非紧急个案,则留待翌日处理。如此一来,志工才能有充分的休息,以便更好地服事人。

7. 尽责审核,尽量满足

求助电话成百上千,如何一 一审核,确保个案真的需要物资?又要如何避免因贪小便宜同时向多个机构求助?由于本地缺乏统一的资源整合平台,难免发生这些情况。Faithworks接到个案,会谨慎审核,结果交托上帝。目前,他们尚未拒绝任何一名申请者,David相信上帝有祂的旨意,既然求助者前来叩门,他们就尽量满足。提供援助时,他们会让受惠者知道这是基督教机构,盼将来他们也有机会认识上帝,得到“真正的满足”。

8. 若个人/教会/机构收到求助信息,应如何回应?

▶ 若是马来西亚国民,可以请他们联系大马社会福利局(Jabatan Kebajikan Masyarakat;关怀热线:15999),但求助人数多,当局回复可能缓慢。

▶ 收集相关救助团体的联系号码,提供给他们。

▶ 成为中间桥梁,收集以下资料,协助求助者接洽相关机构:

分享: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