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陈仰芬
从明年起,专栏将以不同形式呈现,绘本赏析也告一段落。
我的告别歌声里,有一点点不舍,但音符所承载的,是更多对新栏目的期待和欢呼。这完结篇,我期许自己在倒流的水波中,再次思念缅怀,上帝熠熠生辉的光影和恩典。上帝不偏待人,大小人物祂一样光照眷顾,凿空雕新。在茫茫浊世里,一颗层层风尘覆盖的荒石,也能成为祂手里可用的器皿。
2010年,文桥主编邀我开个绘本专栏,当时战战兢兢,不知能否胜任……想不到白驹过隙,骏美的时光蹄哒蹄哒……十年了。一篇篇绘本赏析,竟然也能集结成两本书:《绘本花开了》《阅读绘本并不难》。里面的部分文章也蒙玮国老师推荐,由中国的弟兄姐妹制成有声微信,在手机间分享。听到中国籍姐妹南方用清脆优雅的声音,字正腔圆地把一篇篇赏析缓缓朗读,我既羞愧又感动,上帝何以恩待如此不配的我?这一切真是我始料未及的。
当年浑浑噩噩,我不认识祂,祂却为我准备道路。在《中国报》写专栏的10年,生活里的人事物给我许多无力感,甚至夹杂了自我放逐的灰暗和阴深。上帝通过文桥同工晨砚,把我推荐给《中国报》总编早慧,开了个专栏,提供一个自我探索和抒发情感的空间——《探红品绿》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诞生的。我除了倾诉生命中的点滴感悟,也常品画赏画,借画聊心。原以为这是给了自己多了一项题材上的选择。现在看来,其实是上帝暗地里替我规划未来——为我到文桥儿童部服事,写绘本赏析,垫下了一些基础。
“你写的真是画家和作者想说的吗?”曾有读者这样问。这是个好问题——换个方式问:绘本赏析应该是客观的,还是主观的?或两者兼具?
若是单用一个“写”字来描绘这个赏析的过程,未免太粗糙消极了。绘本和我,是心与心的撞击,在碎裂撕开时冒出来的声音……有对话,有聆听,也有喃喃自语。
深夜里开页的绘本是我的挚友。万籁俱寂,那些让白天喧嚣杂音所掩盖的,最微弱的脉搏声,就在此时此刻,扑通扑通地,在页与页,色与色,形与形之间跳动起来……最微弱的,常常是最柔软珍贵的。
审美过程首先是一个感受和体验的心理活动,从客观实存的外观形象开始,这外观形象由各种元素组成。一本绘本,图文并茂,而图画总是补充文字所没透露的。图画里的元素也很多,如:色彩、线条、空间、结构、造型和气氛等等。
倘若读者对这些元素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,就可以和作者、画家隔空对话。从外在形象引发直觉,而这些直感也在文字内容的推波助澜下更显活跃。依据直觉再进入更深的层次:分析、联想、想象、推论和判断等,最后达到主、客观感情上的融合和统一。
审美的心理活动促使我们审查内心,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。尤其是一些以图为主的经典绘本,处处暗藏着丰富的图像语言,等待我们用锐眼和慧心去破解揭晓。
曾有人如此赞叹:“万能的主,你是真善美的化身。这世界上万物只因为有了你的庇护,而拥有了真善美的本质。”在他眼里,所有的美都是由上帝创造的,世间万物的美都是上帝的恩赐。这一点,我也深信不疑。
我感谢编辑的包容和耐心,我经常无法准时交稿,几本放在眼前,我花一两天去决定要写那一本最触动我的绘本;然后又用两三天,一页页赏阅和思索;等我的感觉越来越强烈,分析的点子也有了头绪,才开始动笔。
最近《兔爸爸不见了》的作者李婉莹传道告诉我——她很喜欢《阅读绘本并不难》,“……我真的蛮震撼你读懂我的心和那些暗喻的铺陈……”这段话无疑也鼓励了我。
上帝通过婉莹传道嘱咐我: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