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» 福音版 » 从“好撒玛利亚人”到“疫情危机与救赎”讲座会

从“好撒玛利亚人”到“疫情危机与救赎”讲座会

文: 曾桂梅

图源:网络

上星期教主日学“好撒玛利亚人”: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去耶利哥,途中落在强盗手里,他们把他打得半死,丢下他走了。有三个人经过那里,前两个是宗教人物(祭司和利未人),都没有救他,第三个经过的,是不被看好的撒玛利亚人,他反而救了那受伤的人(路10:25-37)。撒玛利亚人之所以不被看好,因为他们是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后裔,这外邦人,包括摩押人和亚扪人——罗得和两个女儿的后代(创19:30-38)。


话说这受伤的人躺在路边,前后来了祭司和利未人,看见他都绕过去了。“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,……看见他就动了慈心,上前用油和酒,倒在他的伤处,包裹好了,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,带到店里去照应他。


撒玛利亚人之所以动了慈心,因他不看自己是外邦人,他看自己为上帝的儿女,是神所爱的。这身份的认知,成为他心里的力量,使他能爱那不认识、受伤的人到底。“第二天离开前,他拿出二钱银子来,交给店主说:‘你且照应他,此外所费用的,我回来必还你。’”


这比喻是一个律法师问耶稣“谁是我的邻舍”而来。耶稣问他,律法上写的是什么,他说:“你要尽心、尽性、尽力、尽意,爱主你的上帝,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。”这4个“尽”,指的是“全人的奉献”。


在美国有名为“好撒玛利亚人”的非盈利组织。这名称被誉为“好心人,或心地善良,乐于助人的人”。其中一个很大的救灾慈善机构叫Samaritan’s Purse (撒玛利亚人的钱包),1970年由一个叫Bob Pierce的人创建,专给予苦难者帮助,为受伤的人支付医疗费等。


疫情下,许多教会都在实行社会关怀的工作。文桥网版《新泉眼》及报章福音版报道的,近日有“疫情升温教会共患难,卫理公会三方面支援印度”“新山众教会联合,物质金钱助有需要人士”“响应白旗行动,爱大华卫理公会首推食物银行”“爱里没有限制,流动食物银行,跨宗教、族群、区域献暖” 等文章,可见一斑。


疫情也带来恐惧。面对每天还在攀升的数字,变种病毒已使死亡年轻化。恐惧隐藏着人害怕失去生命。我们如何在这种情绪低谷的需要里,伸出援手,扮演一个“好撒玛利亚人”?


7月30日参加文桥主办的《读与思》公开讲座,讲员齐宏伟牧师以其著作《电影和新闻中的沉沦与救赎》(文桥出版)为题:“疫情危机与救赎——从《电影和新闻中的沉沦与救赎》谈起”,带出信息。

当前全球已有2亿人感染新冠病毒,421万人死亡,这一年多来,全人类都卷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。这战争何时结束,遥遥无期,目前各国都受到挑战,许多国家尽管开启了很多措施,高科技和发达的医学,希望为人民带来安康。也有的说,这次疫情将永远改变人类的历史。


“如何理解世界?世界是天堂,还是坟墓?”“如何理解人性?人性是光明,还是黑暗的?”都是讲座的内容。交流环节时有人问“疫情下,人还需要行善吗?行善还有意义吗?”讲员说,世界就像一艘往下沉的船,我们的修修补补,无补于事,但不代表我们行善没有意义。船虽然下沉,我们给人一份粮食,这份爱就是保罗说的,“如今常存的,有信、有望、有爱,其中最大的是爱。”——我们怀着爱去做这一切,不单因为别人,而是你要活出信仰,你要有与人分享的动力,这动力来自神。


“世界充满痛苦,拿走痛苦,从拿走欲望开始?”讲员说,不止基督教认为,世界充满苦情。佛教说人生生老病死,充满痛苦;基督教说世界充满罪恶,被邪灵笼罩;两者对世界都是黑暗的,但并不代表没有光明的一面。佛教说人有欲望,有欲望就有执着。人要取消欲望、取消执着,使自己不痛苦。这样的解决方案虽精致,却产生另一种“欲望”——人在试图取消欲望、不去执着,正是需要一股更大的执着欲望来克制自己。


人限制自己,并没有解决人的问题,不能处理“自我”。人的自我在人性里,人非得要让它变成“无我”,这是极难办到的。就像水流向大海,人性也是如此,它是动的,它有一个坚定的朝向,那就是无限和永恒的方向。


欲望本身并没有错,就像一把刀,在医生手里是手术刀,在凶手手中是凶器,看人怎么用。所以人发挥真情正义,热烈去爱,爱得越深越好;但不能有私欲,私欲的欲望是飞蛾扑火,会将人烧尽。因此关键不是取消欲望,而是取消欲望的私欲。


“当你越来越热,越来越去享受上帝给予人正当的欲望时,你会被提升到对神的敬畏,从而获得一种真实的满足和喜乐,而不是非苦苦克制自己不可,我们必须有更深的一种得着——人在世上真诚去爱,不是执着,而是专一。因上帝爱我们,你本身就是被爱者,这对生命的展现来说是非常有冲击力的,我们无需恐惧,并能坦然去享受爱。”


疫情虽严峻,我们不是走向消极,“爱里没有惧怕,爱既完全,就把惧怕除去。”(约一4:18)与生命的主连接,在祂那里,爱是永不止息。

分享: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