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龚圣航

每年的八九月原本是我国庆祝独立和建国的季节,但今年在疫情和政局不稳的阴影笼罩之下,国人几乎嗅不到一丝喜庆的味道。兜了一大圈,马来西亚的政权辗转又回到了巫统的手中。短短的3年时间迎来了三个首相,面对这样的局面,有人感到无奈,有人感到失望,总之就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笼罩在许多马来西亚人的身上。
14届大选时我们卯足全力才把那个腐败的政府拉下台来,在经历了一场接一场的街头运动,几乎全民总动员的高投票率,许多人在国外的选民用尽千方百计都要把邮寄选票送进投票箱。这一切的努力现在看来似乎都付诸流水,一切仿佛回到了原点。人们不禁开始问,投票有用吗?说好的民主为什么到最后变成了贪婪的政客们坐地分赃的肥肉呢?难道是西方的民主来到东方就水土不服了?许多的疑问得不到解答,我们可以预见的是不少人将会褪去关注政治的热情,只顾好自己生活中可掌控的小确幸足矣。
凡事都有两面,我国的民主进程真的只是在后退或者裹足不前吗?在我看来则不然,须知民主之路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。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在《为台湾民主辩护》一文中曾如此说道,“谁说民主的进程是一条直线呢?它其实更像曲折的‘之‘字, 进一步退两步,退一步进两步,进退转折之间,走势向前,就是进步。”
马来西亚政局看似回到原点,但若深入观察,就会发现其实已经有了微妙的改变。新任首相沙比里在就职后做的第一件事并非是组织内阁,而是会见希盟的三位领袖。并签署了一份共同声明,表示朝野双方在对抗疫情危机,加强国会的功能,司法独立,体制改革,良好施政等多个议题上取得共识——这个举动是前所未有的,除了遵循国家元首苏丹阿都拉关于朝野团结的劝谕之外,更大的原因是基于沙比里只有114名国会议员支持的薄弱执政基础。为了避免重蹈慕尤丁的覆辙和维持政局的稳定,他势必需要满足在野党一定程度的政治需求以换取支持。而这也恰恰符合了最高元首所说的“胜者不会全赢,败者也不会输完”。
至于巫统,虽然重新夺回了首相之位,但是它过去在国阵一党独大的模式已经被打破,再也无法像过往那般要风得风,要雨得雨。如今国内保守马来人势力版图已经一分为三,分别由巫统、土团党,和伊斯兰党各自占一个山头。虽然说巫统的基层势力还是最为稳固,雄厚的家底也肯定是三党之首。但若是论国会议员人数和刚刚公布的“新内阁”名单,土团党虽然没了首相的职位,但还是牢牢地掌控了最重要的贸工部和内政部。而它也是内阁中拥有最多部长和副部长的政党,因此可以断定土团党的基本势力仍然是保存了下来。
政治是非常现实的,掌握了权力就等于掌握了利益与资源。若是这些资源得以“善加利用”的话,那在乡区和地方上打造自己的桩脚也不是什么难事。而伊斯兰党方面在新内阁中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宗教部长职务,也就是说他们掌控了宗教局(JAKIM),可以更名正言顺地去推行保守伊斯兰主义的政策,这有助于他们巩固保守宗教主义的基本盘。
总括来说,国盟政府2.0内的三个马来政党的势力,在目前看来仍然是旗鼓相当。但这三党的基因和血缘是相似的,他们竞争的是同一批的选民,同样的选区,是天生的竞争对手。如今的结盟只是政治的需要,待将来的大选全面开打之时,难免不会祸起萧墙。若新首相沙比里无法在三党的议席分配的谈判中有效地斡旋,那许多议席将会出现三角战,甚至四角战的情况。倘若这样的角力一直保持下去,那在野的温和中庸势力就可能会在来届大选找到突破的机会。
若把政治的视角放到更辽阔的纵深,你会发觉马来西亚已经进入了多党竞争,合众连横的时代。即使是举行了大选之后,也可能还是会回到每个政党都势均力敌,双方都无法独立组织稳定政府的乱象,甚至会出现悬峙国会,双方都无法达到过半议席,就由最高议席的当“少数政府“的情况。
许多亚洲人可能无法接受这种现象,因为亚洲传统的政治价值观习惯了拥有强势领袖的领导,集中力量办大事,利用果断的决策能力来促进高速的经济成长。但我却有着相反的看法,弱势的政府意味着政治领袖不能忽视少数族群的利益。最大的政党若无法单独执政,他们就必须与小党签署信任与供应协议(Confidence and supply Agreement), 满足一部分小党的议程以换取通过财政预算案的支持票。
其实这一种方式在许多欧洲国家已经不是新鲜事,朝野之间已经不只是纯粹的敌对关系,也必须随时做好与对方合作的准备。弱势政府还有一个好处,在台上的执政者必须接受在野党严厉的监督。首相的权力将受到限制,从过去的总统式首相回归到正常的内阁式首相。并且不能再兼任财政部长,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钱和权两手抓,类似一马弊案的大丑闻发生的机率也会相对减低。
今日的政局已经开启了马来西亚政治的新常态,乱未必是坏事,只要乱中有序,在看似不和谐的吵闹声中可以让不同的意见相互碰撞,进而让这个社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,发展出一套解决争端的方法,那又有什么好害怕的呢?过去巫统独大的政局如一潭堵塞了60年的死水,509的变天就如拿一根棍子去搅动那堵塞之处。堆积已久的淤泥突然受到外来力量的冲击,池水在短时间内会变得更加浑浊,那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。但只要等到堵塞之处通了,新水得以从外面流入,池水肯定会逐渐地变回清晰。
《罗马书》8章28节中说到,“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,叫爱神的人得益处”。基督徒相信上帝掌管历史,并且有祂自己的时间表。今天这个政权的存在,或许有祂自己的旨意。作为基督徒的我们还是要不住地为我们深爱的国家来祷告,并且不要轻易灰心,坚持恪守我们的公民义务,用选票来决定这个国家的未来。教会也是公民社会的一部分,我们在当中找回自己的角色,或许自己不直接参与政治,但并非完全不关心;面对社会公义的课题,教会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,也可以办座谈会让信徒更深入并全面地了解社会议题,鼓励信徒关心社会。
除此之外,喜见教会尤其在这疫情期间,运用本身的资源,给予社会中不同族群弱势群体及时的帮助;用温柔的身段来改善社会,用善意来消弭种族之前的猜疑和不信任感。纵然目前看来池水仍然浑浊不堪,只要我们坚持多元和中庸的核心价值,不轻易受刺耳的极端主义言论挑衅,那黑暗的尽头就是黎明的到来。希望还在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