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访:张玉芬牧师(巴色会亚庇中文堂)
采访、整理:又青
如果雨能冲走病毒,他们就不需要这样马不停蹄。
下雨的亚庇,张玉芬牧师从淹水地区回到家里,已是傍晚,还好那几处新设置的隔离屋没受影响。疫情严重,民间许多机构团体自设隔离屋,收留需要隔离又无处可去的人,以阻断感染链。沙巴巴色会中文大会听说全人关怀团队召开会议,鼓励教会设立隔离屋,即刻响应——先从亚庇区和斗亚兰区4间堂会开始,近20人团队,分别负责4处一共11房的隔离屋,而近期,也将在山打根区设立第五间。
张玉芬牧师是统筹,大小包办。而早在这几间隔离屋设置之前,许多会友已经自己寻找自我隔离的地方,张牧师的亲戚也是如此。
“其实之前已经在做,只是不知原来这叫‘隔离屋’。去年,亲人因疫情需要自我隔离,我就借出空置房子,那时还不清楚那些标准作业程序,只是提供空间,现有了全人关怀团队提供隔离指南,一切更系统化。”
疫情非凡“任务”,比牧会更繁琐
打造隔离屋耗时约一周,原本空荡荡的房间,现在一应俱全。隔离屋只收近距离接触者,且需符合条件。这几间隔离屋采取中央制管理,沙巴各地巴色会教堂只需借出地方即可。
张玉芬牧师说,疫情期间,要处理的事比以往牧会来得繁琐,像有的会友无法回乡照顾年迈父母,许多教牧就担负起协助购买生活必需品,载送复诊等等“任务”,张牧师即言她在筹备设立隔离屋过程,十分费神,但她说,这一切充满了恩典和喜乐,这一种“累”,并非苦中作乐,而是像使劲力气上发条,直到上满了,放手那刻——事工有力活动起来,四围的人得到祝福;累,还算什么呢?
张牧师是行动派,说了就做,又是弟兄姊妹里头经常给人激励与动力的那个。她说:“不要轻易放弃,想象一个人在努力掘宝,明明再往下多挖一会儿就发现宝物,这时他却放弃,岂不可惜?事奉也是如此,里头有潜在的喜乐,是神赐予的,正如耶稣受难时非常痛苦,但荣耀复活那刻,给人带来满满喜乐!”
她又说: “设立隔离屋有很多考量,又担心入住者不守规矩,例如:偷溜出去、到处走动、不遵守标准作业程序等等,因此我们设立了守则,所有入住者必须同意遵守,这样大家才能安心住宿。目前,该做的照做,其他的就交托上帝吧!”
张玉芬牧师事主16年,结识许多各地区与宗派的弟兄姊妹,她说:“神的儿女本就不应分彼此,现在更不能,而且病毒也是如此。”这次设立隔离屋,她认识更多拥有同样目标与方向的弟兄姊妹,像全人关怀7979团队的郑百颂传道,不断指引和帮助,与各教会共享资源,张牧师为此感恩。
那么多隔离屋,为何教会还要做?
玉芬牧师也想过,既然许多社团和宗教团体都设立隔离屋,为什么教会还要做?
“即使教会不做,人们也可以向亲戚朋友求助;再说,隔离屋或许能砍断感染链,减缓蔓延速度,却砍不断病毒……但教会既然做,就不单单让人隔离而已,而是把事工建基在耶稣基督的爱,彰显耶稣的爱。像《圣经 · 罗马书》说,无论是患难困苦、刀剑逼迫或者危险饥饿等,都不能把我们与耶稣的爱分开。因此,在隔离屋里真正发生的,是耶稣基督的爱!”
隔离屋还发挥另外的影响力,让人重新反思,沉淀心灵——“隔离时,我们才思念曾经跟自己吵吵闹闹的人,到最后,我们发现能活下去,就已经是恩典;隔离,也反映或突显人的内心状态,许多有的没的思想会出现,有的人会觉得‘快疯了’,情绪出现状况……这就是为什么教会设置隔离屋,安排并提供心灵辅导。”——这么做,让困境中的人看见的,不只是“一线曙光”,而是“一道光”——张玉芬牧师觉得这么说更贴切。
疫情不仅挑战我们过去的生活方式,更挑战教会在社会扮演的角色。去年至今,巴色会亚庇中文堂多次派送食物包给有需要的人,一段时间后,有人忽然说:“你们真是好,我要信耶稣!”
一小块黏土,堵塞破口
玉芬牧师说:“我们就像一块块的小黏土,神把我们拼凑成祂合用的器皿,一小块都不能少,就是因为这一小块黏土,堵塞破口。这又如一些小教会,或许向来觉得自己人力与资源不够,但一场疫情,让大小教会都动起来!”
大家为隔离屋取名字时有不同意见,其中提到“安全屋”——但又不太恰当,这是藏匿人,以达到保护作用的隐秘地点——最后,大家同意按全人关怀团队召开会议时最先使用的“爱·安全隔离屋”。
玉芬牧师:“我们使用这名,因为这是来自神的爱,同时能给人平安,这就符合大家原初的动机了。”——甚愿“爱”在隔离期间,如上了千万次发条般不停歇远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