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文:晨砚
有句话说:“你所做的,是你所相信的。”这句话真是太浅,浅得叫你看不起它;但它却是千真万确的,确实得叫你不敢否定它。也有句话说,“无风不起浪,事出必有因”——世上万事,没有事情是无端端的,但我们不要给表面杂乱的现象迷了阵,这样,我们才能真正看到实际的成因。
当前因为社会结构、人文生态瞬息万变,我们原好像理所当然就是称职父母的,现在都不知所措了;而一些孩子也似乎都在同一个频道上,一批人有着大同小异的频率,所做的也吱吱吱一窝蜂——到底是谁影响了谁?或者,是谁教坏了谁?而最糟糕的是,那些孩子不用出门,也不用去跟人混混,就已经可以变成如同一伙了。
消费主义的束缚

举个轻一点的例子:为什么有些孩子喜欢不理性消费?手机、衣服鞋子……买得上瘾,衣服买给衣橱穿;新手机推出,漏夜排长龙,但又不真正需要。听说他们是“以消费的方式来肯定自己,并认同短暂的感觉和文化潮流”,这么讲究 feel,是不是很费解?还是现在民生改善,孩子没吃过苦,所以不知什么是节俭?是不是把他的零用钱减一点就可以了?
关启文教授在他的《屹立不倒的基督教价值观——迎向廿一世纪的挑战》里,《我消费故我在?——后现代的自我解构》那一篇中,把这样的事给我们翻了底牌:“消费者所购买主要是无形的产品……不再单单在乎产品能否满足他们的肉体需要,更重要的是产品为消费带来感觉……”——年轻人酷不酷,还真需要一点这种“实体”,不然在同侪间就给比了下去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