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理:锦燕
在马来西亚的基督教界,杨百合老师并非什么“大人物”,但我信主后不久,就从当年的《文桥》杂志知道他;第一次参加母会的家庭营,他是讲员;进入马圣受装备,发现很多老师、同学都知道他;到教会事奉,主日讲台也常见他。他的文章、讲道,从来不用什么“高言大智”,而是平平实实、诚诚恳恳地,把从圣经领受的道,应用在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,触动读者与会众的心灵。
“百合”是他的笔名,原名“杨鸿仪”却鲜为人知。童年家贫,父亲恶习甚多且经常失业,他与弟妹曾因交不上学费而失学;以致母亲逼得走出厨房,去割胶、当小贩,卖水果……经济改善了,他们才能继续上学。谈起父亲,杨老师慨叹:“他的失败,好像一部历史,我们从这部历史得到警惕,不敢重蹈覆辙。”感恩的是,如《圣经》所说:“基督耶稣降世,为要拯救罪人。” (提前1:15)杨父尚得于晚年蒙恩归主!
少年蒙恩之路
杨老师于初二开始,随同学到教会。因喜欢唱歌,还参与报佳音,过后却很少去聚会。教会的赵炳江牧师甚有爱心,常来探访;而这“小羊”一见其小开篷车从桥头经过,就赶紧从后门溜走!但上帝的慈绳爱索又岂能轻易逃脱?
1962年,在一青年退修会中,赵牧师让他在会中读经;这是他的“第一次”,不免胆怯。赵牧师鼓励他:“不必紧张,只要做两件事:祷告、深呼吸。”他从未诚心祷告过,但这回深感无助,只得诚心迫切祷告,结果任务顺利完成。营会最后一堂的呼召,青年杨鸿仪受圣灵感动,举手决志。信主后,内心有平安喜乐,更有永生和盼望,“荣神益人”成为他的人生方向与宗旨。
他原无当老师的伟大志愿,只是向来喜欢校园的宁静幽雅及莘莘学子的纯洁。中学快毕业时,萌生一个念头:“如何能长久待在学校?”答案有一个:当教师。三年师训后,立志做个好老师——不敢自诩“灵魂工程师”,但求不误人子弟。
教书、教人、救人
杨老师于登嘉楼、金马仑、吡叻等地执教35年,共事校长有七、八位。其中一位校长上任后,便叫学生在每个周会背校规(共22条)至滚瓜烂熟。老师们乐见其成,以为往后就不必带藤条上课了。没想到,学生照样打架、骂架、讲粗话……道德教育考试90分,行出来不到40分。因此,藤条还是不可免。
杨老师形象温文尔雅、和蔼可亲,却也免不了要动藤条。他说:“《圣经》教导:‘焉有儿子不受父亲管教的呢?’(来12:7) ‘愚妄束缚孩童的心,管教的杖可以把愚妄远远驱除。’(箴22:5)藤条象征管教,为了学生的好处而管教他,有何不对?”没想到,阔别多年的学生,还记得这位老师。那些被藤条打得多的,不但没有怀怨,还不断联系、送礼致谢,使他深感欣慰。在2019年,一班年逾花甲的学生,还聚集为老师设宴庆生,使他既感动又感恩!
他身为基督徒的心志是——无论在何处,从事什么事业,都要为主做美好的见证、传福音、领人信主;身为基督徒教师,他对教育有三个层面的负担:1、教书:传授知识;2、教人:教导做人的道理;3、救人:传福音给学生,让他们信主得救。征得校长同意,他每周六早上在学校开儿童班“大家唱”——唱福音短歌,讲福音故事……两年后,一位校董知悉后反对;杨老师便开着福音车把学生带到金宝教会继续聚会。
“福音传给学生,也当传给同事。知晓一位F校长曾到过教会,却未信主,就祷告求主赐智慧、爱心、信心向他传福音。那时我刚好看了一本《灵魂的悸动》,我想,这本书感动过我,也定能感动他。”他就把书借给F校长,还特意勾选5篇最精彩的见证,说:“无论如何,希望您看完这5篇。”F校长果然受感动,开始每主日到教会听道,一年多后决定受洗!为此,杨老师欢喜感恩。
传承文字薪火
上世纪60年代开始,杨老师就开始写文章,在教内外报刊发表。提起杨百合,大家都知道他是个写作人。70年代开始,常有机会主持写作营或写作班;多年写作并培训笔兵,在文字宣教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