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» 近期文章 » 季刊内文 » 【活动报导】文桥的“读书会、聊书会”

【活动报导】文桥的“读书会、聊书会”

文:晨砚

网络提供了方便,省却了舟车劳顿之苦;

在家里进修不失为一个出路,也乘此开阔视野,提升知识……

什么是读书会、聊书会呢?顾名思义,“读书”是比较深入的阅读:适合研读、专题探讨、辅导类书,是成人持续进修的良好管道;聊书,有点座谈的形式,读者与作者或导读员谈书。谈内容、点评、分享——多维度扩展书的内容,通过不同人发掘,彼此交流,发现隐藏的讯息、各种可能性,把书的价值放大。
据说在瑞典,几乎没有一个乡村没有读书会——那是社区文化的一部分;可是我们本地没有这个氛围。当然图书馆、书局和校园、文化界组织办读书会看起来比较理所当然,他们就是跟文化和学习有关。至于父母、学术人员、一班朋友等集体阅读一些书籍,听起来就有点陌生。“终生学习”有时只是一个口号。而学术人员所进修的,是否也只跟他们的行业有关——实用性的?
而教会、信仰团体向来有没有把它当作一种团契的方式呢?通过阅读,提升信徒的眼界、知识,造就无墙教会,资源共享,也把它当作一个宣教的管道?

逐渐为人接受的读书会  

陈业宏教授说:“当我们读一本书,若要好好掌握书所带来的信息,就需要多了解作者。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书都有个作者简介。很多时候,我们也可以从作者的序言中更认识他,并他写这书的目的。
但是,这些信息是单向的,是由作者或编辑提供的;而文桥的聊书会,给读者提供了与作者双向交流的机会。有什么能比与作者聊天,更能帮助我们了解作者呢?个人觉得聊书会的一个好处,就是能与作者自由交流。”
“读书会”,这几年逐渐为人接受。这两年疫情的行管,隔离的生活方式,大家联络沟通转至网络,可能也成为一个催化剂。网络提供了方便,省却了舟车劳顿之苦;况且行动受制,困在家里,进修不失为一个出路,也乘此开阔视野,提升知识,而大多读书会是免费的。
当然,办读书会的目标还有:建立阅读文化,培养思考分析能力——这个目标较大,短期内也许看不到明显的成效。至于有人设定为:改变个人,转化社区、团体,提升人文素质,进而改变国家氛围——这是一个宏观的角度,一个长远的目标,可能我们永远都是在半途中努力而已。另一个目标是:学习聆听、沟通、接纳、尊重、理性讨论,通过交换意见看法,激活想象——这个听起来比较measurable,但也不是没有困难。
我的书《人在基因图谱》,十多年前曾有过实体发布会;我们借用教会的大堂,陈忠登医生、张文光律师及我三个人坐在高高的台上,台下坐着来参加的人。这其实不理想,有点像在课堂上课的样子,就是我讲你听,有人发问,主讲人回答,大家也是在听;而我们东方人多含蓄,在这样的环境气氛下,比较难有双向交流。
理想的是团契般的感觉,交换知识,生命交流。实体的时候团团围坐(但沙发是不理想的,人会慵懒;读书会,还是要有学习的气氛),主讲人分享后,然后你一言我一语,多向交流。至于在线上,就差一点了。见面三分情,眼神交流,笑声、争论声都比较真实有温度。
去年9月,我们在网上再办了《人在基因图谱》的“聊书会”。这次的形式就有些改变了,主持人负责控场,由作者分享20分钟,嘉宾陈忠登医生分享10分钟。然后有交流环节。那些分享都是预录的视频;预录,是为免得直播时线路出状况,或下个倾盆大雨,收音不佳。而交流部分当然是要现场的。大家交流,也有参加者分享感想。

参加者  

文桥读书会/聊书会自2021年5月开跑,半年后,总人数约200,主要是信徒,也有两位非信徒。参加者有教牧、专业人士、老师、各行各业、家庭主妇等,唯独缺乏在籍的青少年学生,可能是选书及导读员的关系。我们需要更多导读员,尤其是年轻的,他们可带领青少年阅读,服事Z时代的一群,让他们在各种乱象中看到真相,看到上帝的不离不弃,这正是我们目前急需补上的一环。
回到上一页
分享: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