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» 近期文章 » 刊物 » 先读为快 » 家缺了一角,孩子怎么办?(01.06.2022)

家缺了一角,孩子怎么办?(01.06.2022)

受访者:皆为化名
采访、整理:如鹰
婚变中,孩子是最无辜的受害者;父母有无仔细为他们考量筹划,把伤害减至最低呢?在此采访三位在单亲家庭跟着母亲长大的青年人,且看他们在人生路上经历了什么。

1. Lisa

图源:unsplash@bence-halmosi
年方20的Lisa目前在国外求学,父母离婚时才11岁。母亲没有讳言——离异是因父亲自她两岁半至11岁的三次外遇;原谅与容忍无法挽回婚姻,不得已作此决定。所幸,在离婚前有充分的准备,并非仓促决定而措手不及。
婚姻出现危机,双方都努力过,彼此沟通,也愿意尽力改善状况;为了保护孩子,也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。可是再而三的同样伤害,女方已不想,也无力再挽回,只能未雨绸缪——若真的离婚,如何安排跟孩子的生活(包括预备储蓄及转职至居家工作)。
父母离婚后,生活肯定有异样,但对Lisa而言,改变不算太大,因为爸爸是运动型的,有自己的生活圈子,不常把女儿带在身边;她生活上的一切主要活动,都是妈妈陪伴——吃饭睡觉,上主日学,去学校拿成绩单,去游乐场,去买衣服……只要母亲在身边,就有足够的“安全感”。
父亲离开后,初时还有些少联系,至今却多年不见了。谈起父亲,Lisa已经没什么深刻印象。她说:“我甚至都不太记得他的样子,只是偶而翻翻旧照片,才会想起——原来父亲是这个样子的。”因有母亲尽力照顾与保护,Lisa并没有感受太多伤害;而教会的长辈与同辈也一如既往地接纳她们母女,她就这样在天父的爱与恩典中健康成长;甚至当同学面对父母离婚的恐慌时,还能以“过来人”的身份去安慰!母亲一直教育她:身为单亲家庭的孩子不是一个耻辱,而只是一个“身份特征”;若有过失或责任,都是上一辈的事,不是由孩子去背负的。
上帝的恩典确实够用,虽然从未得到来自父亲的资助,母亲也把她养育成人,且能到国外留学,让这个单亲家庭充满感恩。

2. 家文

图源:Francisco Gonzalez@unsplash
父母离婚时,家文大约10-11岁,如今25岁,是个经常脸带笑容的男孩。问起父母离婚的缘由,他当时着实不甚清楚,得到的一个公式化答案就是“性格不合”。事实果真如此吗?他不确定,也不去深究。
“其实刚分开那些年,我的生活与身边的人事并没有很多变化。虽然是跟母亲住,但每天放学后到祖母家,也常常见到父亲。长大后比较少见面,不过还是有常通电话,每月见面一两回。”他回忆说,“即使在离婚前,我也是跟母亲的关系更亲密。因为我早睡,父亲却迟归,与父亲相处的时间并不多。”
似乎有某方面的默契或协议,往后的日子里,无论是跟父亲或母亲一起,他们都很少提起离婚的事,也都没有在他面前数落对方的不是。相信这样的处理,使他避免了许多苦毒、仇恨与负面情绪,减少了很多心灵伤害。
提起父亲,他并无怨念,他说:“他终究还是我的父亲,也有履行父亲的部分责任,包括经济上的支持。”当然,他坦承在感情的天枰上,毫无疑问是偏向相依为命的母亲。他说:“我妈妈很坚强,是个难得的好母亲。”

3. 霏霏

图源:Ricky Turner@unsplash
芳龄27的霏霏,在父母离婚时还是个懵懂小孩,大约只有9岁。
她说:“我当时很‘懵’,并不太明了离婚是怎么回事,更不知是什么原因。印象中,母亲很平静地告诉我他们离婚了,我就傻傻地‘哦’了一声,就这样——也没问些什么。”她思索一下,继续说,“比较大时,也只听妈妈单方面提起当年的一些事,我是觉得应该双方都有责任吧!他们离婚可能有很多因素,其中之一是个性差异。”她的父母是通过介绍,相亲结婚的,可能比较仓促,彼此了解不足。母亲个性较强,不太能接受父亲的软弱和不思进取、不负责任、没有担当。
“我自小在教会长大,也知道基督徒不应该离婚,似乎可以接受离婚的理由是其中一方犯奸淫。很多年来,母亲都只说彼此性格不合;直到有一次,我和母亲发生较严重的冲突,她才脱口提起父亲的不忠——而我相信,那应该是在他们的婚姻出了很多状况之后,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吧!
“我还有两个哥哥,而我是唯一的女儿,父亲一直很疼我,我们的感情也很好;所以那时我真的很舍不得他。之后,每次父亲来看我们,他走的时候我都会大哭一场。”近年,她跟父亲却很少见面了,大约一年一次。
小学时,她觉得自己比较另类,因为当老师问起单亲家庭的孩子,全班只有一两个。随着年龄增长,世态变迁,单亲家庭也不再那么“稀有”,而她也慢慢接受了。如今,她可以笑着提起中学时期的叛逆,以及“比较糟糕”的人际关系。她说:“我在学校一个朋友都没有,常常回家哭诉。但是感谢主!在教会我还有很多朋友和关心我的长辈。”显然,人生虽有灰暗,却仍有另一面的光明。
她很肯定,妈妈和信仰是她最重要的扶持与倚靠。她说:“虽然父亲缺席了,但我的人生也在妈妈和上帝的爱中得到满足。”至于离婚家庭的各种压力,相信大部分都落在妈妈的身上,而几个孩子还是受保护与关爱的。
“我妈妈带着三个孩子生活,经济压力很大,但我们的需要,却一点都没缺乏。到我长大后,才真正明白妈妈当年是多么辛苦、多不容易!
“现在我们几个都很独立了,妈妈也放下这重担。我觉得,是因为在这样的家庭长大,让我学会了独立。”她很感谢主,因为感受到在这些年,祂不断把积极、正面的思想放在她心里,而不是任她在消极和负面情绪中沉沦。
她对婚姻的期望是:找到一个对的人——是个可以领导,成为一家之主的伴侣;并且,得着上帝的祝福。

结语

这三位年轻人遭遇父母离婚的打击,人生道路也难免或多或少受影响。感恩的是,仍有生命中最重要的妈妈陪伴他们长大,也尽一切可能地保护他们,没有非理性地对前夫不断埋怨、数落,也没有打骂孩子发泄负面情绪。
更感恩的是,原生家庭虽缺了一角,他们所属的教会,却像一个大家庭,给他们温暖和关爱、扶持;而教会里的叔叔伯伯,也多少在他们心目中树立了比较健康的父亲形象,弥补了一些缺憾。
至于父母离婚对他们婚姻观的影响,留下的不是负面阴影,而是正面的警醒。他们异口同声地表示,在择偶上会更谨慎、认真,不会草率或冲动地踏入婚姻。祈愿他们不单在婚前认真择偶,婚后也能认真经营,建立起以基督为主,讨主喜悦的美满家庭!
《文桥季刊》195期
分享: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