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访者:皆为化名
采访、整理:如鹰
婚变中,孩子是最无辜的受害者;父母有无仔细为他们考量筹划,把伤害减至最低呢?在此采访三位在单亲家庭跟着母亲长大的青年人,且看他们在人生路上经历了什么。
1. Lisa

年方20的Lisa目前在国外求学,父母离婚时才11岁。母亲没有讳言——离异是因父亲自她两岁半至11岁的三次外遇;原谅与容忍无法挽回婚姻,不得已作此决定。所幸,在离婚前有充分的准备,并非仓促决定而措手不及。
婚姻出现危机,双方都努力过,彼此沟通,也愿意尽力改善状况;为了保护孩子,也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。可是再而三的同样伤害,女方已不想,也无力再挽回,只能未雨绸缪——若真的离婚,如何安排跟孩子的生活(包括预备储蓄及转职至居家工作)。
父母离婚后,生活肯定有异样,但对Lisa而言,改变不算太大,因为爸爸是运动型的,有自己的生活圈子,不常把女儿带在身边;她生活上的一切主要活动,都是妈妈陪伴——吃饭睡觉,上主日学,去学校拿成绩单,去游乐场,去买衣服……只要母亲在身边,就有足够的“安全感”。
父亲离开后,初时还有些少联系,至今却多年不见了。谈起父亲,Lisa已经没什么深刻印象。她说:“我甚至都不太记得他的样子,只是偶而翻翻旧照片,才会想起——原来父亲是这个样子的。”因有母亲尽力照顾与保护,Lisa并没有感受太多伤害;而教会的长辈与同辈也一如既往地接纳她们母女,她就这样在天父的爱与恩典中健康成长;甚至当同学面对父母离婚的恐慌时,还能以“过来人”的身份去安慰!母亲一直教育她:身为单亲家庭的孩子不是一个耻辱,而只是一个“身份特征”;若有过失或责任,都是上一辈的事,不是由孩子去背负的。
上帝的恩典确实够用,虽然从未得到来自父亲的资助,母亲也把她养育成人,且能到国外留学,让这个单亲家庭充满感恩。
2. 家文

父母离婚时,家文大约10-11岁,如今25岁,是个经常脸带笑容的男孩。问起父母离婚的缘由,他当时着实不甚清楚,得到的一个公式化答案就是“性格不合”。事实果真如此吗?他不确定,也不去深究。
“其实刚分开那些年,我的生活与身边的人事并没有很多变化。虽然是跟母亲住,但每天放学后到祖母家,也常常见到父亲。长大后比较少见面,不过还是有常通电话,每月见面一两回。”他回忆说,“即使在离婚前,我也是跟母亲的关系更亲密。因为我早睡,父亲却迟归,与父亲相处的时间并不多。”
似乎有某方面的默契或协议,往后的日子里,无论是跟父亲或母亲一起,他们都很少提起离婚的事,也都没有在他面前数落对方的不是。相信这样的处理,使他避免了许多苦毒、仇恨与负面情绪,减少了很多心灵伤害。
提起父亲,他并无怨念,他说:“他终究还是我的父亲,也有履行父亲的部分责任,包括经济上的支持。”当然,他坦承在感情的天枰上,毫无疑问是偏向相依为命的母亲。他说:“我妈妈很坚强,是个难得的好母亲。”
3. 霏霏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