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访者:袁承惠传道
采访:台青;资料整理:锦燕
或许,很多国内的基督徒都不知道,马来西亚长老会圣乐事工组于2020年出版了他们的第一集《本土圣诗》。

这一集由本土基督徒创作,本土音乐事奉者颂唱的诗歌集,能够得到本土基督徒的接纳与支持吗?有人或许不以为然——我们已经有那么多百年经典圣诗,还有源源不绝的中、港、台创作诗歌,还需要本地创作吗?人家已经领先那么多,我们才起步,有什么竞争力呢?此言差矣!如果要这样衡量的话,估计许多基督徒都得自惭形秽——教会已有那么多成熟的、有本事的基督徒,还需要我吗?我才刚信主,什么都不会,只要享受别人的成果就够了……
袁承惠传道并不这么想,而是希望为“圣乐”这一幅美丽而神圣的风景,添上一笔本土基督徒的色彩!
袁传道是一位圣乐传道,担任长老会圣乐事工组主席;会成为圣乐传道,是因从小就积极参与音乐和艺术方面的事奉,并于少年时期便已立志在此领域事奉。
想当初,宣教士将福音传入马来西亚,也带着他们熟悉的、传颂真理的诗歌来到我们当中,教导并传唱。这些诗歌其实都带着我们不熟悉的音乐文化和语言,难免有隔阂;惟年长日久下来,才渐渐被接受并同化了。袁传道在台神的课程中有一门“普世圣诗”,由当时台南神学院教会音乐系主任骆维道牧师授课。骆牧师多年研究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圣诗,他的教导让袁传道大开眼界——原来圣诗不只有西方传统圣诗和当代短诗,还有非洲、德国、阿根廷、菲律宾、印度尼西亚、法国、印度、新加坡、甚至马来西亚等等各国的圣诗。这些诗歌风格迥异又鲜明,体现某个民族的文化,却又不失对神崇敬之意!于是,“本土化”这概念就在她心里生根发芽,使她反思自己敬拜的诗歌,除了西方传统圣诗及当代短诗,能否有多一个选择——更贴近马来西亚文化的本土圣诗?
她于2010年毕业回到马来西亚,开始时并没有太多人理解她的理念;直到2016年,有几位从不同神学院音乐系毕业的圣乐传道回来一起配搭,大家对“普世圣诗”“本土化圣诗创作”有些共识,才致力推展这项事工。他们面对的最大挑战,就是马来西亚教会已经习惯了长久以来的教会音乐文化和语言,不容易学习和接受新事物(包括其他有素质的教会音乐),需要更多激励和引导。
多数宗派教会都经历过“纯西方”传统圣诗的年代,而现代短诗崛起后,许多教会开始转化模式。有的教会保留传统圣诗,有的揉合、配搭传统圣诗和当代圣诗,有的则完全摒弃西方传统圣诗,只使用当代短诗。袁传道认为教会若执着于某些风格和类型的诗歌,而唾弃或拒绝其他有素质的教会音乐,其实是限制了信徒的属灵资源。再说,无论是西方传统圣诗或是当代短诗,其实都是别国民族的敬拜文化,我们只是承袭使用。至于如何激发马来西亚信徒自身的文化苏醒,体现在我们的敬拜当中,还需要更多探讨、学习和努力。

以“本土”为前提创作的诗歌,必然带有文化元素,因此必须先对本土的文化、语言与音乐有基本的了解,也能小心辨别、避免使用与各族宗教有关的元素,因为上帝是忌邪的神。此外,我们也莫为强调“本土”而拒绝其他国家、民族或普世的信仰表达。我们是要歌颂上帝今天在万民万族中的新作为,在不断改变的处境中,以各种语言、文化、艺术、音乐来诠释我们的信仰,表现出上帝今天还活在我们中间,不断对我们说话并启示祂自己。骆维道牧师在课程中也强调“现代化不等同于西洋化”;上帝创造马来西亚人(包含各族群)的形象与欧美人(Caucasian)的形象有很大的不同,上帝所赏赐的音乐恩赐和风格也截然不同,我们拥有的多元恩赐,也应该在信仰上表达出来。
袁传道呼吁信徒多开放自己,学习并欣赏普世教会圣诗,多看、多听世上各民族如何透过自身的处境与文化来表达信仰,开阔属灵的视野,看见更多神给人类的恩赐,及祂在不同民族中展现的不同“面貌”,从中学习并提升我们自身的本土化和处境化的诗歌创作,更丰富了马来西亚信徒的属灵与音乐资产。而当我们与世界各地信徒共享普世教会圣诗的时候,也在其中体验信仰群体的合一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