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杨锺禄
神的真道并非人单凭理性能获知……
人也无法在缺失真理亮光之中,单以感性去亲近神。
大宗师迈蒙尼德
公元第9 至1 2 世纪, 巴比伦和巴勒斯坦的犹太社区逐渐衰退,犹太人的文化中心转移至西班牙。尤其是11至12世纪,犹太人获得伊斯兰“后倭玛亚王朝”特许拥有本身的自治区“安达卢西亚”(Andalusia),吸引了大批散居各地的犹太人迁移而来;西班牙犹太人口大增,社会繁荣昌盛,形成犹太流散史上难得一见的“黄金时期”。在这期间,犹太人有充分的自由发挥才华,在经学、哲学与文学领域上,人才辈出,百花齐放。其中对后世影响至巨者,便是誉为“第二摩西”的大宗师——摩西·迈蒙尼德(Moses Maimonides AD1135-1204)。
迈蒙尼德生于西班牙科尔多瓦(Cordova),后为避难而移居埃及,并成为伊斯兰英雄萨拉丁苏丹(Sultan Saladin 1137-1193)的御医。迈蒙尼德致力使犹太教义和当时的科学、哲学相协调,他的传世名著《迷途指津》(The Guide for the Perplexed)一书,尝试用理性主义重新论述传统犹太教,以指引当时处于基督教、伊斯兰教影响下的犹太人,如何坚定自己的宗教信念。迈蒙尼德计算并细列出摩西五经所包含的“613条诫命”,同时又提出著名的犹太教“13信条”。
在迈蒙尼德看来,信仰没有通过理性解读是盲目的;他认为犹太教的主要信仰和希腊哲学的基本原理,在理性的分析与论证下是可以相结合的。他采用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方法评注犹太人的律法书,并详释犹太教教义。他也采纳了柏拉图的哲学理念来阐释有关犹太圣经对神的理解。因此,迈蒙尼德也被称为“犹太人的苏格拉底”。
迈蒙尼德的思想不仅为以后的犹太哲学奠定了基础,而且也为中世纪讲拉丁语的基督教界提供了哲学启迪。中世纪天主教神学家圣托马斯·阿奎那、近代西方哲学家巴鲁赫·斯宾诺莎以及19世纪的犹太启蒙运动思想家摩西·孟德松等人,皆深受迈蒙尼德的影响。
迈蒙尼德的主要著作包括《圣诫书》《米示拿律法书评述》《米示拿妥拉》《迷途指津》。迈蒙尼德在犹太教史上贡献良多,备受尊崇,被誉为“第二摩西”。今天在加利利提比里亚城中的迈蒙尼德墓碑上,仍刻着一句在他生前已广为传颂的佳话:“从摩西(颁律法者)到摩西(摩西·迈蒙尼德),没人比他更像摩西(或无人可与他相比)”(“From Moses [of the Torah] to Moses [Maimonides] there was none like Moses”)。迈蒙尼德是史上少有,被犹太教、基督教及伊斯兰教共同尊崇的一位大宗师。
在国会大灯台左侧第三行的首个浮雕,迈蒙尼德一手搁在他所著的《米示拿妥拉》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之上,一手托腮沉思。
在亚里士多德书上站着一只猫头鹰,象征“理性的真理”,而在《米示拿妥拉》的边上蹲着一只鸽子,象征“信心的真理”。这两方面的真理,构成迈蒙尼德哲学的基础。在迈蒙尼德身边的,是与他同时期的伟大犹太诗人犹大·哈勒维拉比(Rabbi Judah Halevi);他正弹着竖琴,吟唱颂赞神及思念故土的诗歌。他们两位反映出犹太人在西班牙黄金时期所展现的文明,充满理性、灵性与感性的光辉。
敬虔主义运动大师贝施特哈西德(Hasidic),是希伯来文“虔敬”的意思,因此哈西德运动又称为虔敬派运动。哈西德主义兴起于18世纪的波兰。17世纪中叶开始,波兰局势陷入动荡,身为寄居者的犹太人地位低微,受尽来自政治、经济、社会方面种种迫害;心灵上又受到先前假弥赛亚(沙巴特·泽维)叛教所带来的巨大创伤;贫困、恐惧、濒临绝望,如密云笼罩在犹太人头上。然而,这种心灵状态恰好为哈西德敬虔运动的面世,创造了最佳时机。哈西德运动的创始人为以色列·本·以利亚撒(Israel ben Eliezer, 1700-1760),后人皆尊其为“美名大师”(Baal Shem Tov),或以其名号缩写为“贝施特”(Besht)。
美名大师“贝施特”
https://www.myjewishlearning.com/article/the-baal-shem-tov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