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» 近期文章 » 季刊内文 » 【书窗】《戴德生与玛丽亚》读后感

【书窗】《戴德生与玛丽亚》读后感

文:孙天心

他的宣教生涯充满苦难和逼迫
——当时中国百姓普遍上封闭、排外、抗拒西方文化,
认为传教士都妖言惑众,有阴谋意图。

《戴德生与玛丽亚》是我选修课程的必读书本,因而没有错过这本好书。此书是由擅长写基督教人物传记的作家——英国的蒲乐克所著。
书中带着对基督的热爱及传教士精神的敬佩,把主人公戴德生与玛丽亚夫妻的生活,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。夫妻俩的家庭背景迥然不同,却在婚姻及服事上相辅相成,是一对完美的事奉组合。
戴德生的父亲戴雅各是药剂师,常对邻里传福音并往各处宣教。中国是他一直憧憬的禾场,这无形中影响了当时年仅五岁的戴德生,立下宏愿要在长大后去中国传道。这属灵的种子,就此在幼年的戴德生心中逐渐扎根。
玛丽亚虽也是英国血统,却出生于马来亚的槟榔屿。她的父亲撒母耳(Samuel Dyer)本有律师资格,却为了海外宣教事工而放下这职务。撒母耳英年早逝,其夫人后来改嫁;而玛丽亚也辗转回到英国,由热心资助海外宣教的富绅舅父抚养长大。玛丽亚成长后,跟着姐姐一道去了中国宁波事奉基督。
戴德生和玛丽亚在中国奇妙地相识、相爱而后结合。两人在宣教事工上相濡以沫,配搭颇有默契。由于薪资微薄且不定期发放,在饥寒交迫的时候,这对夫妻也从无怨言,常常靠着祷告与信心,总会看到神迹适时显现,在他们与一群他们所支援的人身上,为他们解困,并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。
戴德生为了融入当地民情,毅然改穿唐装,蓄留清朝传统辫子,以期被当地人接纳。这举止在某程度上获得中国人的认可,逐步消除对他的排外敌意,也开始有人愿意接纳他所传讲的基督信仰,许多灵魂因此得救。这对基督教在中国内地的传播,及西方世界的宣教策略有很大的贡献;然而却遭英国社会的非议和藐视,认为他一身中国装束有损英国人的尊严,有多人借此毁谤他的名声。不过,戴德生却不曾妥协。
戴德生在清朝末年到中国宣教,创办了著名的中国内地会,即今日的海外基督使团。他的宣教生涯充满苦难和逼迫——当时中国百姓普遍上封闭、排外、抗拒西方文化,认为传教士都妖言惑众,有阴谋意图。
他初到宁波时投宿旅馆被拒,行李又被扛夫拐走,不得已睡在庙门前,却祸不单行地又被小偷盯上,以致一整夜不敢沉睡。他多次在生命无保障的环境下挣扎,在缺乏经费的贫困中咬紧牙根坚持。虽经历多重苦难,却从不绝望,许多神迹发生,为他扭转绝路,巧辟蹊径让他走出另一片天。他本着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爱,夜以继日地为贫困人施医赠药,耐心传讲神的道,不求回报。
玛丽亚是戴德生宣教生命中一个重大的支柱。戴德生知道不论世人怎样诋毁、唾弃他,玛丽亚永远对他不离不弃。也因此,当他辗转流离在乱世中,为失落的灵魂奔走时,他知道家里永远有一盏灯是为他点亮的,里面有他的发妻及挚爱的孩子们。
他们在扬州遭遇群起的暴动,暴徒包围、袭击戴德生一家及同工的住处。他们虽急切向官府求助,援救队伍却姗姗来迟,甚至明显有包庇暴徒的倾向。所幸在谈判后,他们得以全身而退,并离开扬州。
这一切并不曾打击戴德生的决心,他虽在人性的软弱和强权的试炼间反复折腾,还是毅然携妻继续神对他的呼召和使命。
玛丽亚后来因病去世,走出了戴德生的生活。落单的戴德生继续坚持奋斗,双眼对焦的是神的包容与爱,因此可以浑然忘我。他一步步走向他的召命,使中国宣教事业像雨后春笋般,在中国蓬勃发展。
由他从英国带领到中国开拓福音站、教堂、学校的传教士不计其数,他们不领固定薪资,惟靠祷告和热忱,引领一万八千人归信基督。
戴德生有一句名言:“假设我有千磅英金,中国可以全数支取。假使我有千条性命,决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。不,不是中国,是基督。”
这便是戴德生,19世纪一位令人敬佩的传教士。
《戴德生与玛丽亚》
作者: 蒲乐克
译者: 严彩琇
出版:校园书房
《文桥季刊》195期
分享: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