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» 福音版 » 星洲日报·生命树 » 何等不同寻常的爱(27.04.2023)

何等不同寻常的爱(27.04.2023)

文:林国盛
图源:网络
德国电影《西线无战事》是改编德裔美籍作家雷马克1929年以德文出版的同名小說,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,后来译成50种文字出版。有别于好莱坞的战争电影致力于彰显美军的英勇,电影通过主角保罗,从德国的视角,呈现战火的残暴无情。影片反战色彩鲜明,透过讽刺手法,来嘲讽战争的荒谬。
一战时期,德国和法国的主流媒体在政府的主导之下,时常将正在发生的西线战事形容为” 一切都很宁静”(all was quiet)。从政者隐瞒事实,还用“即将获得胜利”或是“荣耀将属于我们”等谎言来号召年轻人从军。17岁的保罗和几位同学以兴奋的心情前往战场,目标是侵略法国。保罗却亲睹了前线残酷的战火、军中同袍不断战死,每天还得经历饥饿、寒冷、恐惧和死亡。经历战争无情的摧残,他们内心从最初的惊讶、痛楚、变成后来的麻木不仁。
剧中出现几个不断重复的场景, 如洗衣工厂和战壕,来凸显这是一场叫人疲累,徒劳无功的战事 ——事实上,从1914年10月敌对开始,直至1918年11月战争结束时,超过3百万名士兵死亡,却只在前线几百公尺的范围内来来回回,几乎没有变动。
讽刺的是,高官可以躲在安逸后方享用佳肴美食,口口声声说要打仗却不用上战场,在战场上拼命的士兵却人人不想打仗。对这些高官而言,惨烈的伤亡,只不过是报告上的几个数字,难怪他们可以向其他人宣称“西线无战事”了。
一次,保罗为躲避炮火跳进一个弹坑,却发现了一名敌军。他先发制人捅了那人一刺刀,那人跌倒後,他又补了几刀。那人最后倒下,他慌张地把泥土塞进他的口里,直至对方停止挣扎。但看到那人垂死的眼眸,还有死前痛苦的挣扎,他感到愧疚、难过和自责。他试图减轻对方痛楚,给他水喝,拿出手帕封住被刺的伤口。无奈,对方还是断气了。最后,保罗从死者身上搜出文件,见到他妻女的照片。对方是一名法国印刷工,是像他一样,一般的平民百姓!
保罗经历了18个月无数次的大小战役,多次逃过死劫:在还没到前线之前,就经历了炮击;曾经因为不知道在黑暗中开枪后,要立刻移动而头盔中枪,甚至在一对一的肉战中生还!最终,他还是被不肯服输的德国将军,硬逼着在停战当天上午再上一次战场,还不幸陷入一场与法国兵的格斗,并被人从后方刺中心脏——在他跪下的一刻,战争终于结束,保罗却牺牲了,无法平安回家。
世界共有33个国家被卷入一战,当时还出现“结束所有战争的战争”的宣传口号。然而,一战结束后,全世界不但没有迈向和平,反而在21年后开始了二战。直至今日,人类依然纷争不断。2022年2月,俄罗斯公然出兵攻打乌克兰,遭到了欧美实施经济制裁,引发了能源,甚至粮食危机,祸殃全球!
德国牧师Dietrich Bonhoeffer (潘霍华), 二战时是基督教世界里反对纳粹的最有力者,1945年4月9日在德国佛罗森集中营里,他被纳粹党以颠覆罪送上绞架。几天以后,盟军胜利了。这个才华横溢的神学家,死时年方39岁。他以无畏的死难见证了:作基督的门徒,是要付出昂贵的代价,冒险犯难,这代价有时竟是生命。他在其著作《作门徒的代价》指出,耶稣在登山宝训(耶稣在《马太福音》第五章的教导)总结了整段经文的字眼 ——“爱”。祂说:“当爱你的邻舍,恨你的仇敌。”可是我告诉你们,当爱你们的仇敌,为迫害你们的祈祷 (《马太福音》5:43-44)。耶稣要我们主动地、衷心地爱我们的仇敌:不仅在思想和和语言上,而且要在行动上爱人,为他们祷告,把他们的痛苦、贫困、罪过与毁灭全部承担下来,为他们祈求上帝。
爱我的仇敌? 为他祷告?有可能吗?
耶稣为了仇敌而被钉在十字架上,还为他们祷告,用爱战胜了他们。我们以为,祂的仇敌应该是彼拉多,宗教领袖,大祭司该亚法和犹大吧?其实我们因着贪婪,也像犹大一样牺牲了耶稣。因为,每当我们背离基督时,就是在把神的儿子重新钉在十字架上,让祂受到公众的羞辱。(希伯来书6:6)
别忘了,当我们拒绝耶稣,与祂为敌的时候,祂依然选择死在十字架上,担当我们的罪 ——这是何等不同寻常的爱!
分享: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