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» 近期文章 » 季刊内文 » 【专辑】生、养的困惑

【专辑】生、养的困惑

资料整理:锦燕

马来西亚的总生育率是每名女性 1.6 (最低替代率为每名女性 2.1 ),
华人女性的总生育率只有 0.8 (媲美全世界生育率倒数冠军——韩国)!

有人偶拍了个小视频:一个中国妈妈把两小孩绑负在身上,空出手提着两个沉重的大袋(行李?货品?)艰难前行。视频标题:女子本弱,为母则刚——这是多么正面、传统的价值观!但看留言,赞许固然有,却更有许多不认同:“没条件还生两个?”“生了小孩却不能给他们好的生活,这不是爱……”“养不起干吗生?害惨小孩!”
无独有偶,5月21日8TV新闻报导有路人拍下一家三口骑着摩托的照片放上网,车上的男婴是套着鼻管的病童(家中还有两个健康有问题的孩子),照片引起了首相的关注……而网上观众的留言是“驾摩托还敢结婚生孩子,佩服”“没能力就不该生太多,以免全家受罪,造成社会大问题”……
这类说法不新鲜,且越来越盛行。2018年,黎巴嫩一部多项得奖的影片《何以为家》,讲述一对贫穷的父母生了七个小孩,不但没能力养育、保护他们;还虐打孩子,又把11岁的女儿嫁(卖)给30岁的房东儿子。后来小女孩难产死去,母亲竟又再怀上一胎!12岁的儿子(小男主)在法庭上控告父母没经过他们的同意生下他们,却没负上责任。
这影片引起很多回响,有人从正面反思家庭教育,却有更多人受负面影响,患上“恐生症”。随后在现实世界,陆续出现或真或假的,以同样理由把父母控上法庭的新闻,为这样的思想“保温”。

有位女作者写了一本《生育对话录》,第一篇文章的题目“一切生孩子的理由,我都可以否认掉”。
她否定丈夫想要孩子的理由包括:
喜欢小孩,觉得很可爱?——你能在我们这些大人的身上看到一点儿以前做小孩的样子吗?无论一个小孩现在看起来多么天真纯净、无忧无虑、娇嫩欲滴,都可能变成任何一个你讨厌的成年人……我怕生出一个我讨厌的人。
生孩子是绝大多数人都在做的,很自然而然的事?——你要为他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,你将影响他的一生……至少应该想想:我能对这个行为负责吗?连想都不想的,和动物有什么区别?只因为“别人生,我也生 ”,不是最最自私的吗?(而且愚蠢)
不生孩子你可能会后悔?——这种后悔是我一个人的事,至少没有让另一个生命来遭罪。

有个女孩的分手原因是:
在一起三年了,在生孩子的问题上无法调和。他是非常传统的直男,家里也认定要抱孙子传宗接代。但我真的不喜欢小孩,喜欢自由。我还没享受我的人生,不想生了孩子围着他团团转,我也不理解生孩子有什么意义,我的基因有那么优秀吗?一定要延续?
……他想要孩子不难,会有很多姑娘期待结婚生子这样传统的生活方式,可惜我只想先过好自己的生活。

新闻报导,国内华裔生育率下降,可能会影响华小的生存。
马来西亚统计局公布2022年,马来西亚的总生育率是每名女性1.6(最低替代率为每名女性 2.1 )。华人女性的总生育率只有0.8(媲美全世界生育率倒数冠军——韩国)。而马来女性的生育率则为2.1,与最低替代率持平。全年只有4万个华裔新生婴儿,不到全国的10%;若持续如此,甚而继续下滑,可以预见将来大马华人会成为怎样的“少数”与“弱势”,这必然大大影响国内的政治、经济与宗教环境。不光是马来西亚,据可靠的统计预估,到了2050年,穆斯林势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宗教群体!
不生的原因 / 理由(不包括不孕)
成本太高,经济压力太大:在现代社会,生活成本高涨,房价、教育费用、医疗费用等都在不断增加。许多年轻人感到无法承受生育的经济压力,担心无力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而“不敢生”。
有人计算从怀孕到大学毕业,养育一个孩子的“基本消费”是20-40万令吉,而有钱人的“豪华配套”则可达百万以上。以前的年代,多生一个小孩,不过是“多添一双筷子”;但今天,有人戏称那筷子须是“黄金打造”!
职业发展、实现梦想:许多年轻人追求事业成功和个人发展,希望在职业生涯中投入更多时间、精力,追求更高的职位、薪水或实现梦想,拒绝孩子带来的责任和限制。职业女性更是如此。孩子的到来,对母亲的个人目标与职业发展影响更大,即使不退居家庭主妇,怀孕或照顾小孩的女性,在职场上会有诸多不便甚至受到歧视。
生活方式的选择:一些年轻人更倾向于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,喜欢旅行、追求个人爱好和兴趣;若要照顾孩子,必受限制,绑手绑脚。再者,小孩的开销很大,若非家财万贯,在经济压力下必得降低自身的“生活品质”,会让人觉得在虐待自己,牺牲太大!
环境意识:一些环保主义者考虑到地球资源有限以及环境问题,担心人口增长会加剧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,选择不生育或少生育。(怎么不往积极想:养育几个能“帮助地球”的环保斗士?)
婚姻观念与家庭模式变化: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晚婚甚至不婚。即便结婚,生育也只是选择题而非必答题,更不是个人的义务或责任。
对未来不确定或感无望:除了个人的经济现况与前景,大环境的政治、经济、宗教危机也会令人感到“前途无亮”而缺乏生育的动力。
风险太大:有孩子意外死去,父母如天塌下来般撕心裂肺;有保姆疏忽、虐待孩子,父母心痛如绞;又有人生下唐氏儿、缺陷儿、啃老族,下半生受尽折磨与“拖累”……这些现象令一些年轻人心理蒙上大片阴影,觉得自己无能力承受而却步。
应对“生不如死”
低生育率是全球大趋势。一反上个世纪“人口爆炸论”,近年来因生育率严重下滑,人口老龄化而衍生的各种社会问题,已成大部分国家的危机和隐忧。由于生育少,许多国家都进入“生不如死”(出生不如死亡多)的境况。
好些国家的政策从限制生育转向开放生育、鼓励生育。以匈牙利为例:自1993年以来,有三个或以上子女的母亲,可获每月固定金额补助,直至最小的子女年满八岁;2019 年 2 月宣布:有至少4个子女的女性终身可免征个人所得税、为大家庭提供购买7座车的补贴、托育孙儿的祖父母每月可领“育孙津贴”……
为鼓励生育,韩国大型教会定期组织各种婚前和婚姻辅导计划,也赠送礼物、红包给带孩子参加儿童奉献礼的家庭。一位香港的大学教授突发奇想,建议多拍些电视连续剧,讲述没有孩子的夫妻老年惨况,以提高生育率。问题是事与愿违——内地和香港家庭剧最常见的剧情,就是家里孩子多而带来矛盾,或孩子不孝,把父母搞得惨不堪言!
提高生育之路, 并不容易啊!
想要靠商业化、顺应潮流的电视剧扭转局势是不可靠的。在这里推荐台湾基督徒网红“老外爸爸”的视频,其中一个是讲述他们一家如何以单一收入养育7个女儿(省钱+生养众多)。这在上个世纪中期还不鲜见,在今天就简直是传奇了!

老外爸爸(Stephen)曾是英语老师,今为网红(一家子都是);华裔妻子在家专职教养七个美丽的混血儿。一家九口感觉幸福、温馨,但内里过程的挑战、艰难、争吵……甚至“可能会出现的危机”,也不讳言地一一道来。而他们不断强调的,是“生命”的宝贵——为了神所赐的美好生命,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!多看他们的影片见证,即使不能复制他们的模式,至少会对上帝、对生命增添光明与信心!


分享: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