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马华基督教文字薪火奖征文比赛”颁奖典礼圆满落幕:101参赛者以文字承载文化及福音使命
2025年11月8日(星期六),由马华基督教文字薪火奖委员会、马来西亚基督徒写作团契联合主办的“2025马华基督教文字薪火奖征文比赛”颁奖典礼圆满落幕。本届颁奖礼假吉隆坡卫理公会(Kuala Lumpur Chinese Methodist Church,KLCMC)举行。
得奖人与评审及颁奖人合照;左起:郭紫薇博士(评审)、晨砚(马华基督教文字薪火奖筹委/文桥总编辑)、廖元美(优秀奖)、张宝琼(叁奖)、叶奕伸(贰奖)、郭溢恩(优秀奖)、谭维保(优秀奖)、孙春美老师(评审)、蔡庆文(马来西亚基督徒写作团契理事)
得时不得时,专心福音工作
“马华基督教文字薪火奖”是由已故胡维明医生和夫人杨玉珍女士,他的家人奉献部分遗产所赞助,是为马来西亚基督教塑造一个时代文字产业;是为肯定、褒奖、鼓励,有心耕耘的马来西亚华人基督教文字工作者。
文桥理事蔡庆文弟兄为这个颁奖典礼祷告:一个时代无论是得时不得时,我们总是要专心做福音的工作,愿文字工作者能够继续承载这个文化及福音的使命。
蔡庆文理事祷告,无论得时不得时,基督徒总要专心做福音工作。
培育本地作者,尽心文字事工
文桥总编辑晨砚在致欢迎词时说;马来西亚基督徒写作团契(文桥),是以文字起家,有个非常重要的使命,就是培育本地作者,年来我们办写作营,间中也办征文比赛。这次的征文收到 101篇作品, 有点意外,在这个流行以图示意的年代,竟然还有人肯尽心以文字,作为呈现、表达的媒介。晨砚也鼓励那些还没有得奖的,不要放弃,并以《腓立比书》3:13-14作为勉励:“弟兄们,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,我只有一件事,就是忘记背后,努力面前的,向着标杆直跑,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。”
晨砚鼓励还未得奖的参赛者,不要放弃。
评审讲评
评审之一孙春美老师,在看过几十篇进入初选的作品后,提议一些即使没有进入前六名的作品,也给他们刊登,或者上载。她看得出这些作者的认真,写出来的,无论是直接,或是间接经验,那些经历生命创伤的故事,却能非常安稳地,不怕这些伤口再一次被挖掘——那种叙事,就再一次经历,非常真实的一种经验了。
孙春美老师从参赛作品中,看出作者的认真。
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高级讲师郭紫薇博士说,那六篇得奖作品,是讲故事方面比较完整,结构、语言,都比较好。而参赛作品里,有一些很见证式的——我们的父神最知道大家的故事,最知道大家灵魂里面的诗歌,灵魂里面的生命,如何呈现?她很希望跟大家一起努力。
郭紫薇博士认为,六篇得奖作品是讲故事方面比较完整,结构、语言,都比较好。
另一位评审,许文荣教授,他高度认同主办单位的努力。他看了参赛作品,用八个字来概括,就是:“感动满满,文学不足”,但他的内心被触动了——当然,如果从文字的感染力、整个美学的深度,或者整个思考、属灵思考的深度,他认为,除了稀少的几篇,其它的都可以再提升。他建议多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属灵的名著,或者一些融入神学的优秀作品。
许文荣教授未克出席颁奖礼,仍录制视频勉励大家。他认为参赛作品“感动满满,文学不足”,但他的内心被触动了。
优秀奖获奖感言
优秀奖共三位。
得奖者之一的谭维保说,《末班车》是在截止日期前一晚,他在一个旅行在火车上写的。从启程到终点,一个半小时,他告诉太太说他写了一千字,在她的眼神里,他看见了深切的盼望和支持。而《末班车》想表达的就是,有人上车,有人下车,有时候是我们自己应该下车而换车。离别免不了茫然与痛苦,但在这些不确定和失落中,我们如何仰望神,重新找回安全感和价值感,安住这个心。
谭维保(优秀奖)《末班车》表达,在人生的列车中,不确定和失落中,如何仰望神,寻回安全感和价值感。
另一优秀奖得奖者廖元美传道,她的得奖作品是《谁使人夜间歌唱?》。她小时候很喜欢看漫画,家里也有很多喜欢阅读、喜欢看书的长辈,都很喜欢看书或报纸。小时候家里没什么娱乐,看书,交换看书,课余看别人的书,就是最好的娱乐。老师们启发了她对中文的兴趣;家人也给她留了很多自由探索的空间。她说,那作品之所以能够带给人感动,因为描述的故事是真实的,人物是真实的。
廖元美(优秀奖)认为,作品之所以能够带给人感动,因为描述的故事是真实的,人物是真实的。
同获优秀奖的郭溢恩弟兄。他的作品是《非一般的爱情故事》。郭弟兄来自砂拉越美里。知悉得奖后他不会太兴奋,因为那差不多要忘记的内容,又重新打开来看了一遍,就把自己弄哭了,因为是写到他往昔失去的妻子。而最痛苦最黑暗的日子里,自己不知道会不会继续写,那时候晚上睡不着觉,所以就写……却没有想到写作也是一也是一个治疗的过程。
郭溢恩知悉得奖后并不太兴奋,因为作品提到已故妻子。在最痛苦的日子里,因睡不着觉而写作,没想到这也是疗愈的过程。
首三奖获奖感言
首三位得奖者是:蒋承余、叶奕伸和张宝琼。
第三名的得奖者,张宝琼姐妹的得奖作品是《我一生要住在耶和华殿中》。而她能够很坦然地,把她的一些人生经历写出来,是神的恩典;她的人生经历高山低谷,但是上帝为她准备了一位非常伟大的妈妈。自己一次一次地病倒,妈妈是一次一次地搀扶。妈妈是个好像很卑微的小人物,但是在她眼中,却是一个巨人,内心非常强大。
张宝琼(叁奖)的作品《我一生要住在耶和华殿中》坦然地把人生经历写出来,她认为这是神的恩典。
第二名得奖者,叶奕伸弟兄的得奖作品是《睡•醒》。他写这作品的时候,情绪有一点崩溃,因为要直面自己的内心和上帝之间的关系。他直言自己有段日子很沉沦,很迷茫。他 21 岁才走进教会,选择归向上帝。2024年,他重回大学,读中文系,才认真地去写作。作品《睡•醒》,是一个说生与死之间、睡与醒之间的故事,他说,这世界上很多人都活着,可是却很像死了;很多人醒着,却很像睡了一样。
叶奕伸以《睡•醒》获得贰奖。他写这作品的时候,情绪有一点崩溃,因为要直面自己的内心和上帝之间的关系。
首奖蒋承余说,这不仅仅是一场文学比赛,更是一段信仰旅程的延伸。写作是一种很奇妙的过程。每一个文字的出现,似乎都带着某种目的。有时候甚至觉得,自己不是在创作,而是在发现——发现那些已经藏在心里,被上帝轻轻放下的感动。
作品《余音》讲述的是一个牧师一生不断走路的故事。他走过贫穷的村庄,走过荒凉的旷野,也走过战火与黑暗的土地。他面对怀疑、冷漠、痛苦,但始终选择以爱回应,以信心前行。他会迷茫、会软弱、会怀疑,但他依然带着圣经,也带着不确定性,把阳光洒向有需要的地方,这是一种信仰最深的力量——不是轰轰烈烈的神迹,而是那种静默而顽强的坚持。
左图:首奖得主蒋承余未克出席颁奖礼,她在预录视频中提及,这不仅是一场文学比赛,更是一段信仰旅程的延伸。右图:马华基督教文字薪火奖遴选委员会胡维明家属代表——胡美兰女士,颁奖予蒋承余。
得奖作品及评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