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刘爱佩
“爱佩,2025文字写生2.0你来参加,这次是假期,不要错过。”文桥总编辑晨砚老师的一通电话如涌动的热浪驱赶着我,去与不去之间翻滚。
当时考虑的除了私事,也是我在文字路上陷入瓶颈、慵懒、提不起劲,甚至失去写作的信心。然而,慈爱的上帝依然怜悯,当我落在油尽灯枯的模样时,特派老师来“抓”我这个逃兵。一句:“不要考虑,过来。”像妈妈的命令,打断了我的顾虑,报名了。
情感深处的记忆——细说从头,记忆的长镜头回到了1989年……
1989年,36年前,第一次参加《马来西亚基督徒写作团契》举办的写作营,地点在金马仑,营员在静谧的山谷间,打开了创作之窗,满室生凉。记忆中,是林文采姐妹,一位满脸笑容,说话却铿锵有力的总编辑。那年,文字种子已种在我心田。

第一篇刊登在《星洲日报》<生命树>的文章是1995年7月16日——“掀开生命的一幕”,难道是上帝要我掀开创作的幕帘?我开始摸索如何写福音稿,怎样将上帝的真理传递出去,此时,上帝伸手拨开云雾……
1997年至1999年,马来西亚基督徒写作团契与《南钟报》联办“文宣训练班”,我不容自己错过。1997年也是第17届写作营,当年讲员有黄子弟兄(文桥/马来西亚基督徒写作团契总干事)、杨锺禄牧师(巴生卫理公会主理牧师,马来西亚基督徒写作团契理事会主席兼南钟报主编)以及卢锦燕姐妹(马来西亚基督徒写作团契福音版编辑)。
1998年,讲员保留黄子及杨牧师,并加入林文采及晨砚姐妹。1999年讲员除了杨锺禄牧师、黄子弟兄、林文采姐妹,还有马来西亚基督教卫理公会华人年议会会长——高传隆牧师以及《南洋商报》副总编辑——杨名万弟兄,他也是当时著名的经济评论员。现今,讲员的身份有的已经改变。
这三年的“文宣训练班”激励我的不仅是对文字书写的渴望,更像早春的小花要从地面钻出来。当时的福音版包括:《星洲日报》<生命树>;《南洋商报》<新天地>(后来改成<牧羊人>);《光华日报》<百合花>;《光明日报》<溪水旁>;《马来西亚日报》<葡萄园>;后来有东马的《诗华日报》<橄榄园>——版位多,写的人少。记得晨砚老师说过:我们做的是百万事业,1%人读你的文章,就有一万读者啦。以百万事业激励大家,堪称前卫。
我如刚学走路的小孩,跌跌撞撞,零零散散地学写福音稿,编辑很慈爱,文章意外地刊登过几篇。可是,文字缺乏操练,生活中有其它更吸引的东西,渐渐拉远了我,没几年就停止前进,直到2016年文字讲习营——“兴起笔兵,献上我笔”,上帝再次敲醒我。讲员是黄子总干事与文字部主任晨砚。

“上帝也能使用文字,上帝的十诫是文字工作,简单易明。”“摔碎了再写”“把所看见的写下来,还要叫人读懂。”“从阅读融合贯通,唤醒内在的感觉。”“当你愿意摆上,神会加添你,给你亮光写。”“山穷水尽,神在路的尽头等你。”“文字要情景交融,虚实相间。”“人文景观,要从观察中培养。”…… 这些话语迄今仍萦绕于怀。
-768x1024.jpg)
2017年开始,我又回到笔兵岗位,从几篇到十多篇,断断续续地写,并告诉自己:写福音稿是使命,写其它文稿是操练。希望能坚守初心,守候心灵的阳光,借文字宣扬主道,做到安慰、造就与建立。
2018年我继续参加文桥举办的文字营——“信仰内涵,创意写作”。地点在吉隆坡福音堂。主题讲员更是来自中国——齐宏伟牧师,著名的灵性文学作家。专题讲员是晨砚老师与陈仰芬老师(文桥儿童事工部策划执行员、“绘本赏析”专栏作者)。晨砚老师的讲题是《从<1961看文字技巧>》《儿少文字,另一块苗床》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