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王樾
图源:tyler@unsplash
数年前,一位基督徒的家人去世——逝者也是基督徒。即使这位基督徒相信家人已经在天堂与耶稣同在,而自己日后也必会与家人再见,但他内心的伤痛仍是难以言喻。有天和这位弟兄闲聊,无意中了解到他难以释怀的原因。原来他认为:当基督徒离世去往天家后,便不再拥有今生的记忆;即使日后在天堂相见,彼此也无法相认。
听到之后,我不禁大吃一惊。不仅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此类观点,更是因为这观点似乎全无经文支持。但奇怪的是,弟兄对此深信不疑。我一直以为这不过是他一时钻牛角尖而产生的偏激思想,但近日又有另一位弟兄问我:是不是将来上了天堂,我们会失去自己的个性?听他细细讲来,发觉他也认为人在天家是不会记得在人世间的事情,他甚至觉得这些圣徒都失去了自己的个性,彼此完全没有分别。
死后仍记得今世的事吗?
从这两位基督徒的观点来看,或许真有不少基督徒对死后的世界、天堂、永生有一些误解。这种误解来自于对《圣经》的不了解,以及在不知不觉中将一些今世的世界观读进了《圣经》中。
《圣经•启示录》第6章写道:“羊羔揭开了第五个印的时候,我看见祭坛底下,有为了神的道,并且为了自己所作的见证而被杀的人的灵魂。他们大声喊叫,说:‘圣洁真实的主啊!你不审判住在地上的人,给我们伸流血的冤,要到几时呢?’”——那些人是为主殉道的基督徒,在死后求神为他们主持公道。经文清楚表明,即使在天家,圣徒们仍记得今世所发生的事情。
福音书里也记载耶稣登山变像,摩西和以利亚突然显现并与祂交谈。很明显这两位是暂时从天家回到世界,出现在耶稣的门徒面前。倘若摩西和以利亚对自己的过往什么都不记得,又如何和耶稣交谈呢?门徒又如何知道这二人是摩西和以利亚呢?
或许正是因为天堂里的众圣徒如此心意一致,如此专心不停敬拜神(参《启示录》),让我们这些还活在今世的读者产生一种错觉——他们似乎“失去了自我”“彼此太过相像了”。毕竟在这个世界上,没有一间教会的信徒可以持续不断地进行主日崇拜。但在天堂,信徒们可以不用吃喝休息,也无需为生计奔波,自然可以心无旁骛地事奉敬拜。更何况,敬拜神理应是基督徒最大的喜乐,不是吗?以色列王大卫贵为一国之君,又是出色的诗人和战士,但他在《诗篇》27篇表达自己希望可以永远住在耶和华的殿中,瞻仰神的荣美,享受与神的交流。难道世上的锦衣玉食、良辰美景,比耶和华神更有吸引力?
地上罪人有个性,天上义人失自我?
在今世的教会,基督徒们会有不同的心意。对神的认识、对《圣经》的理解、生命的成熟度都会不同。但在天家,没有一个基督徒不是全心全意地爱主。他们对于神的理解,恐怕也不再有分歧——毕竟有什么地方不懂,直接求问神就可以了。他们身上残留的罪性已被除去,再也不会犯罪。这是否代表他们已经失去了自我呢?难道罪人比较有个性,而义人就是千人一面?
我们拿今世的事情来对比,比如在2025年,英国的利物浦足球队获得了英格兰超级联赛的冠军。当球员们举起奖杯时,我们可以看到在球场里,数万人齐声高歌,称颂球队、教练和队员。这些球迷是不是同心合意,一起欢欣雀跃?但他们是否因此就失去自己的个性呢?当然不是。人们既可以同心合意,也可以同时保留自己的特色。基督徒个人的独特性,与其他圣徒在耶稣里的合一性,都彰显了神的荣耀和大能。
别忘了复活的喜乐盼望
最后,我们必须承认,即使相信身体的死亡不是终点,情感上的伤痛仍无法避免。《约伯记》第一章写到约伯在一日之内失去所有的儿女和财产,之后他撕裂自己的衣服——当时的人会以此表达内心悲痛。但约伯的理性——他对神的正确认识发挥了作用。他知道一切都是神所给予的,神也有权收回。因此他没有被情感左右以致犯罪。
在《约伯记》的第38章,神也没有因为约伯的悲伤而责备他,而是因为约伯说出无知的言语而责备他。后来约伯明白神的智慧远胜过人的智慧,因此愿意将自己的情感和意志降服在神面前。
对于不认识神的人而言,死亡将他们和所爱之人分开;对于基督徒,则要加上“暂时”二字。因此如果我们的亲人、爱人有天离世,如果我们知道他们是基督徒,就应持守神在《圣经》中给出的应许。为神拯救逝者的灵魂而感恩,为将来在天家的重聚充满盼望。当我们身边有弟兄姐妹的家人离世时,我们则要与哀哭的人同哭(《罗马书》12章)。当耶稣来到朋友拉撒路的坟前(《约翰福音》11章),即使他知道拉撒路会复活,仍然和其他人一起哀哭。
对身体复活的相信,虽不能完全扭转内心的悲伤,但我们不要因为心里悲伤,而忘记了复活的喜乐盼望。请记得:在天上的家人,正期待着有日与你重聚,不要让他/她失望,不要让圣灵为你忧伤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