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» 福音版 » Faithworks救援组织——助人,没有“高度差距”

Faithworks救援组织——助人,没有“高度差距”

受访:邱思恩(David Khoo,Faithworks机构负责人)

Faithworks 负责人 David
志工抵达后,就先穿上手套。

车子沿着小路,缓缓驶进无拉港Seri Pulai廉价组屋区,一共三座,每座四层高。我们打二号牙,深怕太快,或者不慎,拐弯处的坑洼,会叫车子吃一震。底楼的店屋,铁闸门都拉得紧,前面三三两两几株野草——是太久没有开店,还是早就荒置?


米利在电话说过,这里像个贫民窟——斑驳满是涂鸦的墙、随处可见用过的口罩、烟蒂、五颜六色的塑料袋、废弃车辆霸占的停车位……组屋大家姐Lulu一早就在打点一切,一时叉腰吆喝,安排居民排队领物资;一时又见她在走廊暗处,叼着根烟,跟人豁朗谈笑。


“我搬来这里16年了。以前住在附近的木屋,政府‘吃’了我们的屋子,就赔组屋给我们,赔七千块,剩下的自己供。这里本来是鱼塘。”因为社区发展,居民成了池鱼之殃,“老实说,现在还是很多人供不了,被‘lelong’了!”这里一个单位价四十二千。


Lulu摊开手掌,右手指着左手一个个算,“我们这一带,马来人华人印度人还有印尼人。附近很多厂,年轻人就在里面做工。我老公和儿子也是,因为MCO,现在才开工两个礼拜,整整三个月没粮了。”

无拉港·不为人知的困境

MCO某天,有人拍Lulu邻居大门,是送物资来的,但隔壁单位早就人去楼空。Lulu问他:“你还有帮人家的吗?”——这里这么多单位,有需要的,何止一个?这人找上Faithworks机构的David,一个非营利组织,有做救援事工。


David和Lulu联系沟通,这群被遗忘的居民,他们的困境、需要,总算有人知道了。五月 ,Faithworks第一次载来一货车干粮,派送给有需要的家庭。


这廉价组屋有千多户家庭,4千多人口。Lulu主动召集帮手,挨家收集贫穷家庭资料,再交给Faithworks。领物资这天,Lulu手上是一叠共46张申请表格。


她说:“当然组屋不全是贫民,有些人诚实,家里人开工了,手头不紧,就不申请领物资。”


Lulu是普通家庭主妇,不是村长也不是管理员,“我只是看到能帮的就帮,有些时候是看不过眼……”这番话叫人臆测,除了贫困,这个地方这些居民,还经历过哪些“令人看不过眼”的事?


关于那些十间里八间空置的店屋,Lulu后来告诉我,是因为“偷窃太多,没人敢租” ,这附近还有白粉仔……他们现在,是否正蜷缩其中一间店屋暗黑的角落,日夜不分?

组屋一隅
组屋一隅:堆满的垃圾,没人清扫

Lulu 向记者述说组屋居民的困境
申请物资领取的居民需要面试审核

Faithworks·让光照在人前

Lulu不是基督徒,但Faithworks的救援事工不分宗教、种族。


采访这天,是Faithworks第二次派送物资。志工米利跟我们差不多时间抵达,她下车跟Lulu打了照面,你一句我一句,讨论待会的流程。不久,一辆白色大货车驶进来,车身印了 “WHEEL”字与轮椅合成的标志,尾部写上“Matthew 5:16”——“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 ,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,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”——是经文,也是Faithworks的行动宗旨。


两个男人下车,刷一下侧门打开,满满五十袋10公斤白米,叠成座座米塔,还有几十包塑料袋装配好的干粮。Daivd从另外一边走过来,挥手打了个招呼。


他们四个,第一件事就穿上手套——他们常在外奔波,不想不幸把病毒带给居民。走廊一张废弃的长铁柜子,用作登记、面试处,前面一小段空地,给居民排队,要有一米距离。


为免人潮拥挤,居民分两个时段下楼,先跟Lulu领取事先交上的资料,才去排队登记。通过了志工面试审核,拿到一张号码,到货车旁换物资。

申请物资领取的居民需要面试审核

面试审核·曝露穷人悲歌

审核步骤不能省略,物资是白白给,但不是随便给——家是租的还是买的、家庭成员的健康、有几个人、工作薪水……都问得清楚。


记得不止一个印度妇女说老公跑了……不然就是家里的男人有了另头家,人在哪里都不知道;还有的是代障友亲戚来领取;有的是家里孩子健康有问题;有的是一个月才赚几百块 ,MCO手停口停……后来,一个骑摩托来的瘦削中年男子,被问电话号码,给不出,喊了Lulu过来。Lulu补上一句:“佢饭都冇得开,种边有钱买电话……写我电话号码啦!”


Daivd说,之前为他们“搭桥”的那人,每星期一天过来派饭盒。但真没钱开饭的人,这个次数远远不够。


Daivd有自己的工作,但他也全情投入Faithworks事工,算是“双职”。不同的是,一个是赚钱,一个是倒贴,于是他把赚来的,部分拿来维持事工营运——他对上帝的信心,Faith 字已说明一切。

组屋一隅

助人,没有“高度差距”

这种帮助人、关怀社会的想法,早在以前就有了。后来四十多岁人信了主,参与过几种不同社关。一开始做“急难”事工:IDRN、7979,还有CREST,都属防减灾工作。不久,又做街头事工、原住民事工。后来慢慢往“残障关怀”方向延伸开去,再把范围缩小至“Wheels on wheels”——负责载送障友往返医院。周一至四,载送范围是马大医院10公里,周五15公里。MCO两个月,考虑到风险,暂不载人,改载物资。


Faithworks做了大约5年,服务过数以百计的障友。Daivd一直提醒自己和志工,要善待、 平等对待每个障友。或许,“轮椅”让一些坐在上面的人习惯仰视,而站着的人,也惯了那种“自上而下”的眼光。但Daivd说,“关怀”不是这样,而是将人放在同等地位。如果真的存在这种高度的差距,那反而应该叫站着的人,学会谦卑俯就;而障友的身份,也不应坐上了轮椅而贬降。


这样的态度,无论用在什么时候、哪里,都适合。像分派干粮时,人潮一多,人一忙累,就容易对受援者提高声量。尤其当物资掌握在“我”的手里,仿佛有了一种主宰权:我要给你就给你,不给就不给……但主耶稣吩咐的行善和爱邻舍,不是这样……所以Daivd有很深的内省,他要真诚帮助人,不想“一边行善”,“一边得罪神”。

获得物资的婆婆,连连跟周围人道谢才离开

承载希望的货车·从Wheels 到Meals

两年前,美国一家公司履行社会责任(CSR),找上Faithworks,指派他们分发干粮物资给贫穷家庭。有了资源,他们又发展新的事工——“Meals on wheels”。一年后约满,但长期受惠的家庭已有40户左右,不能说断就断。但这时候,Faithworks没有资金,还有同工薪水需支付……


“经过祷告,很奇妙!我们没有得到捐款,却很多人捐赠物资。”Daivd说到这里,眼睛发亮。


“耶稣教导:没得吃的,给他吃;赤身露体的,给他穿。我们就照做,不分种族宗教宗派 。”


MCO期间,他们一星期六天做物资救援工作。有时把物资交给特定机构派送,有时是个体户派送。几个月下来,也援助了千多户人家。

救援行动,看到人为什么需要“信仰”

十一点多,领物资的人潮渐渐少了,剩下没有出现的住户,最后才由Lulu代领。我们驻足旁观,人来人往之间,看到几个印裔住户,合共有三四包白米,特地叫邻居用摩托来载,他们跨上摩托时,脸上是挂着笑容的。又见头发斑白的老翁,看淡一切似的面无表情,干枯的手拎着下沉的塑料袋,拐着腿缓缓离开。还有说客话,骑老铁马的婆婆,车包后面用绳扎一个水桶,东西装进去,刚刚好。她连连跟周围人道谢才回去。


Daivd说,许多穷人就算领过物资,待其他机构再来派,他们多半还会再去排队领取。旁人看这些行为是“贪心”,但如果换我们站在他的位置,或许会拿更多。其实这也“难怪”——他们不知道MCO还有多久,惧怕和挨饿的日子看不到尽头……我想起志工面试审核时,一名妇女趋近,试探性问:每个人都可以拿物资吗?志工回答,只有真正有需要人的穷人才能拿。瞬间,妇女脸上闪过一丝不以为然。


不管是多拿的人,还是贪小便宜者,都说明了,为什么人需要“信仰”……Daivd和志工对他们是没有怨怼或者轻蔑,只是纯粹遵照上帝吩咐——去照顾孤儿寡妇、善待客旅;但他们更有一种期盼——让人在有需要的时候,看到真正的“希望”——背后的十字架。


“耶稣又对众人说,我是世界的光;跟从我的,就不在黑暗里走,必要得着生命的光。”(约八12)


等中午太阳出现,组屋暗角的地方就会照亮。人的生命,也有这样的可能。

分享: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