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访与整理:锦燕
吴启麟牧师
“我是先认识黄子,后来才知道文桥和写作团契。那时他从昔加末到吉隆坡工作,透过他当时的老板——福建堂的黄位寅弟兄而认识的。”泰北伯特利圣道神学院讲师(宣教士)吴启麟牧师说。
吴牧师后来曾任写作团契财政。他忆述:“当时财务状况不理想,常为下个月的同工生活费担忧;除了迫切祷告,就是凭信心认定——等《文桥》寄出后,就会收到奉献。果不其然,难关常常就这样熬过去了。”当然,也有几回确实不敷,他就先掏腰包垫付同工薪金,以后有盈余才归还。
在文桥经历的一件“大事”,就是筹款购置在蕉赖的会所——需要50万马币,却共筹得80多万!这让他真实经历头脑早已认知的“恩典超过所求所想”!
文桥办写作营、讲座、研讨会等等,他都积极参与,也曾负责接待外来讲员,与他们的交流得益匪浅。他曾请教香港建道神学院的梁家麟博士如何读圣经。“梁博士回答说很简单,就是先看树林后看树。当时我有点纳闷,觉得他答非所问;但又想:他是高手,一定有他的理由。”当时他刚进马神,就回去问郭汉成院长,院长却卖关子说:“他是对的,待第二年你上我的释经学就明白了。”后来他果然领悟了——那就是“圣经鸟瞰法”的基础—— 先鸟瞰全本圣经,之后才看各卷书。
任文桥理事20年,他有过付出;而神回报他的,是经历信心与祝福。他为此感恩!
杨节制牧师
文桥总干事黄子弟兄,经常受邀南下到各长老教会讲道、分享事工异象及近况,与许多牧师、传道、长老都相当熟稔,交往亲切;目前在峇株吧辖恩典堂服事的杨节制牧师也为其一。
“第一次听到文桥,是当时教会的传道人告诉我们——这是国内第一个基督徒成立的文宣福音机构,教会应当大力支持!印象中,那已经是40年前的事了。”杨牧师说,“黄子弟兄是我很欣赏的一位主仆——全职的文字宣教士。上帝给他写作的恩赐,他也甘心乐意献上,一生为主所用!”提起黄子弟兄,他想起一件暖心的事,“十多年前,黄子弟兄路过永平,专程来见我,送我一本新著作《心之所系》,让我受宠若惊,也十分感动,至今仍感念不忘。”
除了总干事,杨牧师比较熟悉的一位文桥同工,是陈仰芬姐妹。“她曾受邀来分享儿童生命教育事工。她很会画画,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她的画,也喜欢听她讲绘本故事。”
杨牧师不忘勉励同工:“文桥一路走来,确实不容易,甜酸苦辣应该都有,然而我深信主的恩典是够用的,祝愿:恩上加恩、力上加力!”
彭河祥牧师
卫理公会百美堂的彭河祥牧师对文桥的认识,都与文字有关。
“接触文桥,是从阅读《文桥》杂志开始,后来,也常常阅读报章上由文桥编辑、供稿的福音版,从中获益不浅。”文桥不单出版本地创作丛书,后来也开始售卖港台出版的各类属灵书籍,是他购买中文福音书籍的来源之一。
彭牧师本身有中文底子,但进入的职场,却是全然以英语交流的环境;持续阅读中文书刊,使他不至于完全失去对中文的掌握。这也装备他后来顺应主的呼召,牧养一间中文教会。
“不管是刊物、福音版或书籍,文桥是我信仰旅途中一个重要的伙伴。成为牧者后,也鼓励教会参与文桥绘本生命教育事工。亲历文桥同工以非常有限的人力和资源,尽其所能,把福音种子撒在孩子们的心里,感到十分敬佩!”
李金葆牧师
“80年代,在教会图书馆有许多海外杂志,印刷精美。然而,《文桥》静静地摆在其中,格外吸引我……”吉隆坡全备福音堂的李金葆牧师提起她与《文桥》的初遇。从第一次阅读,她就求主恩待这一份珍贵的文宣杂志,因为她能在其中读到国内许多生命见证和信息,更开广了她对国内不同宗派教会的视野。
“90年代初,参加过文桥主办的写作营,也意外地因个人的福音诗歌专辑,接受文桥同工采访。后来所带领的少年团契外展事工‘心安草’也编入了《青春路》。突然间发现,原来在祷告中记念的文桥,离我好近好近啊!”
2010年之后,应文桥总事黄子弟兄邀请,李牧师在两次有关国内教会的学术研讨会分享。“这两次研讨会对我是极大的挑战与鼓舞,我珍惜,更感动。期待文桥继续朝这方面努力,因这是国内基督教发展之记载。”
李牧师也不忘提及文桥总编辑晨砚姐妹,曾不倦地敦促、鼓励她继续献上写作的恩赐,也由此提升写作的技巧与触感。
李牧师祝愿文桥的未来,在与时并进的挑战下,带出有能力的时代信息。也求主为马来西亚的文字工作,兴起新一代的笔耕团队,见证神的作为。
萧添贵牧师夫妇
已退休的萧添贵牧师与师母苏茶,是我在1988年,刚进入马圣就认识的学长、学姐,他们对新生亲切热诚,照顾有加,即使过去多年,心中依然感念。
毕业后,我多年在文桥事奉,因此与萧牧师夫妇互有往来。他们常支持文桥事工,邀请文桥同工到教会分享,参与文桥举办的活动,也有青年会友成为文桥同工……
师母说:“我认识《文桥》是在很早期,那时还不是双月刊,而是不定期、不定名的丛刊:《文风》《文林》《文谷》《文渊》等等。我知道这是马来西亚一个很重要的文字事工,也很认同。”她不但自己支持,也鼓励孩子们支持,把十一奉献、红包钱奉献给文桥。
“除了文字,文桥也有很好的辅导事工,开办许多辅导课程;绘本事工也非常好、非常棒!更看到同工们忠心地事奉,盼望主继续赐福文桥的事工。”
简永裕牧师
简永裕牧师目前是Ekklesia Methodist USJ 主理牧师,兼任西马卫理公会华人年议会机关报《南钟》主编。其实他的事奉,是从文字开始,自马神毕业后,就任《南钟》执行编辑,后因年会严缺牧者,他接受挑战转向牧职,却一直未曾放下文字工作。
最初接触《文桥》时,他还是中学生,正是对文学、诗词有浓厚兴趣的时候,并常写诗投稿到学生园地。“当作品刊出时,兴奋得不得了!拿到稿费时又兴奋多一回。那时候的5块钱稿费,对一个学生来说,是大喜悦!”就是这双重兴奋,激励他持续地写下去。
“第一次参加文桥主办的写作营,讲员是杨牧谷牧师。在那里认识了杨百合、黄子、文采等人,从此与文桥连结。”之后,也开始投稿给《文桥》《青春路》。
“黄子弟兄常鼓励我多看书、多装备,还穿针引线介绍我到报馆当专题记者,磨练我的文笔,期间,我也为文桥撰写采访稿。”他曾在《南钟》与《文桥》联办的写作营担任讲员、在4届大马教会历史研讨会受邀撰写论文、也到各教会分享“文字主日”。
虽然出版业持续走下坡,他还是大胆出版了个人著作《喜乐的力量》,目前写着第二本。他认为文字出版仍有存在的价值,只是方式需要调整:不要太深奥,要实用性强,有真实的体验——让人看到信仰的经历,而不是理论而已,更能打动人心。他也确实收到一些读者真心反应自己如何得帮助。
“这是旧媒体与新媒体混合、交替的时代,即使旧媒体机制有日被淘汱,文字却不会被淘汰,而会在新媒体中继续它的功能。”简牧师如此深信,也鼓励有这负担的弟兄姐妹,若是出于神的感动或呼召,就当坚定往前走,因为神还是会藉文字来传福音、造就信徒。
陈朝强牧师
“我在80年代初认识《文桥》,看到许多好文章,特别欣赏黄子写的。那时刚信主,对教会、信仰都不很清楚,《文桥》帮助我了解更多。”现任诗巫卫理公会“生命塑造中心”监督的陈朝强牧师回忆,“黄子也给报章写文章,他的笔锋尖锐,嘻笑怒骂间说出我们心里想说的话,像是替我们出一口气!因为喜欢他的文章,也越来越欣赏他这个人。”
1995年,好友黄孟礼弟兄极力鼓励他参加在台湾举办的第二届“国际基督教华人文字事工研讨会”。在报到处,见到许多文人,自觉格格不入;此时看到一个满脸亲切笑容的人走到跟前,孟礼弟兄介绍:“这位便是黄子弟兄!”也许一直透过文章认识他,真是一见如故,就此成为好朋友、好弟兄,有很多互动,虽不常见面,但在主里就像一家人。
“我邀他到诗巫宣讲文宣课题,他的幽默风趣深入人心,也激发我开始写文章。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第三届‘国际基督教华人文字事工研讨会’中,周联华牧师曾用‘小兵锯大树’来赞赏文桥这样一个小机构,能承办这麽大型的活动,叫人惊喜!”
“近年来,我们更少见面了。我的年纪渐长,体力不继,不方便出远门;而黄子的头发也渐渐发白……但无论如何,文桥的路还是会继续走下去,我为此感恩,相信神在当中带领,并供应所需。平凡的人被神使用,也能成就不平凡的事;祝文桥众同工继续靠主勇往直前,以文字传讲上帝的事。”
彭兴强传道
“从我信主,陪伴我成长,到读神学,之后回到芙蓉福音堂牧会,《文桥》和《青春路》都给我很大的帮助。每一期《文桥》焦点讨论的主题——回应政局、时势,更多是回应教会整体或信徒个人的问题,成为我讲道、教导的材料来源之一。”
彭兴强传道在大学时期接触文桥,那时刚信主。在那些年,少见这样内容紥实的基督教杂志。他更感恩的是,文桥还为教会的需要开办各种活动,如课程、讲座、研讨会等等。
“现在网络发达、信息便捷,很多资料都可以在线上得到;但在当时,文桥提供的这些资源都很宝贵。我特别记得正当教会青少年事工面对瓶颈,香港的叶松茂博士受邀来分享牧养青少年的心得,给了我佷大的帮助,印象非常深刻!另外就是针对伦理课题的讲座,如关启文教授主讲有关同性恋的课题,及文桥为他出版这方面的书籍,不论是书面或讲座的分享都很深入;还有洪中夫老师的课程,都对教会的教导很有帮助。”
“文字事工需要付出大量时间、精神,默默耕耘;最难的是——不能看到立时的、显著的效果。办活动还能看到出席人数、参加者的反应等等,文字则未必。特别受网络信息的影响,很多人在刷手机、看视频,而缺乏阅读的耐性,报纸也越来越少人看了!这对文字工作是很大的冲击与挑战。”他感慨,但仍相信,文字还是会细水长流地、不知不觉中影响一些人,即使看不到立时的成果,但同工投入的一切,神知道。他勉励:“如果神继续把这负担放在你们心中,就能靠主恩典,不灰心地继续往前走。神会成就祂要成就的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