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访:叶志雄、宋薇美、胡秀珍、叶淑韵
采访/整理:吴兆慧
21岁时,宋薇美被发现脑里生了肿瘤,挤压神经线,导致视力逐渐下降。
她失去的,不只视觉,还有自尊。为了自力更生,她学按摩,却遭其他学生欺负——挨打、睡觉时床被踢。她一度想放弃,但想想,自己既看不见,又没有学位,还能做什么?于是向副校长告状,同学才不敢再欺负她。
然而,踏入职场的她仍被不怀好意的客户骚扰。“当时,有的亲戚朋友说,父母前世做了很多坏事,才导致我失明;这影响我与家人的感情,让我很绝望。”
有天,她与妈妈在巴士站候车,旁边一名妇女邀请她们到“爱怀之家”聚会。她们应邀前去——在动人的旋律下,大家一起唱诗、敬拜,还有同工主动关心她们的需求,让她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爱……

从街头事工到成立“爱怀之家”
“爱怀之家”属于芙蓉爱恩社区教会(Agape Community Church)一项社区关怀工作,前身为街头事工。
爱恩社区教会是于2004年开始走入社区,派发饭盒予无家可归的街友,慰问他们。义工队当中,包括甫从外地搬回芙蓉居住的叶志雄。
到街头派发食物,他发现许多流浪汉衣衫褴褛,漫无目地游荡、聚集交谈,有的喝酒、吸毒,令人惋惜——决定全心投入到这事工中。
期间,曾经流浪街头的黄玉辉接受教会帮助后,深受感动,决定加入他们的行列为社区服务。
因环境嘈杂,在街边与流浪汉交谈并不容易,他们向神祈求,希望有个能让街友歇息的场所,有机会分享福音。教会一对夫妻得知此事后,将空着的房子让出,供街头事工免费使用。
于是,2006年九月,他们于芙蓉利民山(Bukit Lemon)成立了“Drop-In-Centre”(临时接待中心),后起名“爱怀之家”。
吸引长者聚会
成立至今19年,爱怀之家事工由爱恩社区教会中英文两堂会友联合负责,主要以广东话为交流媒介,希望能将“koinonia”(希腊文,意为:团契)带入社区忽略的群体。
起初,爱怀之家由林彼得带领,但原本为街友预备的地方,未有街友到来,反而吸引许多华裔长者到该处聚会——街头事工,逐渐转型为“长者事工”;后来,叶志雄与黄玉辉成为全职同工,全权负责爱怀之家事工。
随着越来越多人知晓这聚会,到访者越来越多,大部分为独居长者,也有退休人士、障友等,是社区里极容易被忽视的群体。在爱怀之家,他们彼此扶持、共同成长。同工们为他们预备活动,分享信息、敬拜赞美,爱怀之家渐渐成了系统性的“教会”。
这些年来,人数逐渐增加,有的风雨不改驾车、骑摩托、搭顺风车参加,最高峰曾达50人。聚会次数也从每周一次增至两次,活动包括敬拜赞美、收奉献、报告、信息、祷告、午餐等。
此外,同工也会到长者住家探访,了解他们的需要,给予相应帮助。
“我们希望参加者能够改变思想,透过帮忙打扫、清洁、收奉献等学习事奉,意识到自己的价值。”
除了例常聚会,爱怀之家也在农历新年、圣诞节期间举办庆典;特定时候举办一日游,到波德申、马六甲等地方游玩,邀请大家参与。此外,他们也为有需要者寻得工作机会,每周两天在爱怀之家开展工作坊,包括剥大蒜和简单的包装工作。
对于一些情况特殊的人,如戒毒或戒赌的个案,同工则转交到其他机构。“若他们戒毒或戒赌后要回来参与我们,也无任欢迎。”
温馨的大家庭
如今43岁的宋微美,与母亲固定参加爱怀之家,在那服事了十多年。这些年来,她学会拨大蒜、包装,而妈妈则负责烹饪。在这里,她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喜乐。
-1024x768.jpeg)
聚会时,她学习唱诗、祷告,同工也读经给她听。“来到这里后,身边的人都发现我的改变,更开朗了。对我来说,爱怀之家就像一个温馨的大家庭。”
2017年,黄玉辉安息主怀,叶志雄继续投入爱怀之家服事,许多同工、志工陆续加入服事团队。
2020年,受冠病疫情影响,爱怀之家暂停聚会;随着疫情缓和,爱怀之家如今恢复每周两次的聚会,工作坊则暂未恢复。
靠着上帝带来改变
叶志雄投身这事工多年以来,面对许多挑战,包括有的参加者曾因不满运作方式,情绪激动地反驳同工、与他人争吵。同工皆以良好态度对待他们,耐心解释。有的因恼怒选择离开,同工也会告诉他们:“若要回来,我们仍欢迎你”。
“有些人起初来是为了吃一盒饭;但后来,他们更在乎的是与大家相聚。我们知道,他们的改变并非我们的功劳。”经过多年,他晓得——唯有靠着上帝才能带来改变。
这些年,他们会在特别节日,如圣诞月(十二月)期间举办布道活动,邀请爱怀之家参与者出席;聚会中,有参与者的孩子、孙子在聆听信息后,决志信主,让他们始料未及,看见神的大能!
令人动容的是,这些年来,叶志雄全心投入爱怀之家事工,不仅获得教会弟兄姐妹支持,更是出动全家——太太与三个孩子同心服事。
全家积极参与爱怀之家服事,左起为女儿叶淑韵、叶淑倩、太太余美嫦,右一为儿子叶耀昇。-1024x729.jp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