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黄满兴
当不同文化和种族的群体混合在一起时,
很可能会产生误解;
因此,我们必须首先考量
如何促成不同文化或种族之间的正面关系……
在马来西亚,我们可寻求什么样的“教会合一”呢?
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,社会面貌迅速变化;城市化与新的移民模式,促进了复杂且多元的文化,社会结构也因而急速转变。这无形中在挑战基督徒不断思考信仰,并以新的方式开展教会活动。
在过去几十年里,马来西亚出现了大量多元文化人口——尤其在马来半岛。不需要社会学家的剖析,我们也能意识到城市和城镇正在改变,学校和工作场所与过去大不相同。单一文化群体从乡村迁向多元文化的城市——从甘榜到城镇到城市,从东马到西马,从其他国家移民到大城市如:吉隆坡、新山、八打灵、槟城、怡保、芙蓉、马六甲等。
历史
19世纪初的马来西亚教会是以英语为主,百多年来变化很大——除了英语教会,又有了华语教会,再有淡米尔语教会,及至如今21世纪,已有了马来语、华语、淡米尔语、英语、缅甸语、尼泊尔语及其他语言教会。初期的教会很少,但如今,无论数量、教派、会众规模等,在农村和城市地区都在急速增长。
鉴于这新兴现象,我们不免要问:如果处处看来都那么多样化,为什么我们的教会没有顾及这现象,而是仍然按语言、种族和阶级划分呢?是否有可能建立一个多种族、多文化的教会,以回应不断变化的现实,以及末世的终极实现?鉴于我们国家种族关系历来紧张,多种族教会是否可取?多文化教会是否可行?毕竟,同族群的教会,能发展得更快。既能促进教会合一,又能有效地接纳我们的多元文化,有可行的方案吗?
教会仪式
神学家认为,教会仪式与神学信仰息息相关。神学信仰的模式决定了教会仪式的模式。因此,当我们在教会仪式上妥协,真理也会受“损害”。
《圣经》记载中,没有任何自称相信耶稣的门徒,却在生活上与同信仰的群体脱节。在新约中,成为基督徒就是成为教会成员。作为耶稣门徒的团体,我们受托传讲神的话、敬拜神、为神的子民谋福祉。永活的上帝、复活的基督,就住在我们中间!当我们以真理和爱过团体生活时,我们就在宣扬上帝的福音,荣耀上帝。
怎样才能遏制当今普遍存在的道德和神学混乱呢?我们需要下定决心,看自己为上帝的殿、永生上帝的教会。因此,委身教会的人,就是真理的支柱和重要的活石,是这个世代的光和盐。
教会成长或国度成长
20世纪的70年代和80年代,唐纳德·麦加夫兰(Donald McGravan)和彼得·瓦格纳(Peter Wagner)的著作,大力推动“同类崇拜”的会众模式;教会成长运动的核心原则是“同类单位原则”(Homogeneous Unit Principle,简称HUP),肯定了人们天性倾向于与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,因此,为了向他人传福音,应该消除种族、语言或阶级障碍。该原则还主张传福音应该因地制宜,使我们的福音对象在教会中感到宾至如归。
遗憾的是,在尝试增长策略当中,却没有意识到要组建多元文化的聚会点,以适应我们周围不断变化的环境;我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,加上缺乏文化智慧,以致教会领袖常常忽视与其他民族、语言和种族的信徒多方建立关系。现在需要不断努力,带领信徒更重视这类型的国度事工。
而因为福音与文化的交汇, 促进了教会合一的国度价值观;安德鲁·华尔斯(Andrew Walls)在他的文章《福音:文化之囚徒和解放者》(The Gospel as Prisoner and Liberator of Culture)中提出了福音的两个关键原则:① 本土化原则——强调不可能将个人与其社会环境分开,并期待教会能给人有“家”的归属感。毋庸置疑,福音接受人的本相,无论其文化背景或地缘形势;然而,还有与其并行并重的是 ② 朝圣者原则——福音更进一步,邀请人超越自己的文化环境,接受天国的价值观,在这种价值观中,充分体现上帝的创造。因为在这个世界上,我们永远不会完全“自在”;要忠于基督,就会使基督徒与社会有所分别。因此,个人文化的特殊性与“新创造的普遍性”互相关联;我们努力向失丧之人传福音的过程中,必须兼顾这两者。
教会不仅是信徒在地上可见的聚会,也是一个末世论中的团体;因此,是“存在于当今时代,却已尝到来世能力”的新社会。教会不仅得到了“圣灵浇灌在所有男女身上”的伟大应许,而且还蒙召在地上过着“期待天国”的生活。
在这个充满种族紧张、仇外心理和偏执的世界中,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要发展丰富的文化,同时与不同族群有团契。那么,我们岂不应该重新思考: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和种族化的国家里,教会意味着什么?不正如基督在《约翰福音》 17:21 中所倡导的——合而为一?
种族问题
在社会学家迈克尔·爱默生(Michael Emerson)和克里斯蒂安·史密斯(Christian Smith)所著的《因信仰而分裂》一书中,简介了神学、历史和宗教机构的结构,是如何严格地将基督徒按族群划分开来,这在过去传教士所到的世界各地都很明显。他们发现大多数基督教团体,如天主教、东正教、福音派、灵恩派和独立教会,其社会往往是同种族的。经研究,我们提出后续建议——多元种族教会可能是基督徒打开种族和解之门的一个契机,而这需要极大的用心和谦卑。
这是否就是马来西亚教会的未来之路?
群体接触的平台
事实上,当不同文化和种族的群体混合在一起时,很可能会产生误解;因此,我们必须首先考量如何促成不同文化或种族之间的正面关系。社会心理学家很早就意识到,要减少群体间的偏见和歧视并缓解不同文化的紧张关系,需具备以下四个条件:群体间地位平等、目标一致、彼此合作以及教会的支持。
这是否意味着群体联系平台, 如:NECF、CCM、CFM 和地区牧师团契/同工会或类似的平台就是答案?
实际考虑
首先,必须牢记我们是有文化的人,因此文化差异是关键。缺乏共同的文化,自然会导致误解,并在跨种族的人际关系中,造成不必要的障碍。
好的愿望不足以促成并滋养充满活力、成功的“多元文化合一”的教会。只有当人们有意识地接触其他文化背景的人,学习他们的风俗习惯,体验人类多样性的美好和上帝的创造力时,才能欣赏不同的文化。在试图调和教会内部分歧的过程中,我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:“我们只需要关注使我们团结的事件,而不是使我们分裂的事件。”然而,我们不能忽视分歧;如果我们不先了解“文化的另一方”是什么,就永远学不会爱他们的“整体”——他们的历史、传统、价值观、信仰和习俗。
第二,领导风范很重要。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,在多样性中体现团结。领导者必须率先走出自己的舒适区,培养对他人谦逊、耐心和优雅的精神态度。此外,领导者必须树立榜样,与其他不同种族、宗派的领导人建立关系,并好好装备自己的会众,使他们也能够更正确地理解周遭的文化动态。如果领导人自己过着隔离的生活,就不能指望他的教会能与其他异族教会融合。
第三,每个会友都很重要。要培养跨种族、民族和性别的领袖,关键在于把权力赋予少数文化群体,让他们在会议桌前有一席之地;当然,多数群体的成员也同样重要。在各个层面,所有成员教会的代表都是至关重要的。
最后,我们必须把“和解”置于首位。合一之路须从协调种族差异开始,让基督的爱深深扎根在每个人心中。“和好”是上帝首要的工作,在上帝的同在和大能中,方能最有效地达成和好。和好源于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工作,能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新造的人。
结论
在这个多元化和支离破碎的世界里,与众不同往往会被视为一种威胁,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成为一个医治的教会。我们的呼召不仅仅是在教会中安身立命,而是要成为“朝圣者”,踏上实现国度的旅程;因此,我们必须努力不懈地关爱每一位邻舍。人类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,这对彼此相爱、相敬有重大的意义。基督徒必须充分利用一切机会,消除可能存在,对“他者”假设性的敌意谣言;我们要通过祷告,建立关系,跨越种族界限,让世界找到耶稣基督带来的希望与和平,在同一国家的基督徒圈子里更是如此!
参考书
1) “The Pasadena Consultation: Homogeneous Unity Principle”, Lausanne Occasional Paper 1, https://www.lausanne.org/content/lop/lop-1#3.
2) Andrew Walls, “The Gospel as Prisoner and Liberator of Culture”, Evangelical Review of Theology 7, No. 2(October, 1983): 225.
3) Michael Emerson and Christian Smith, Divided by Faith: Evangelical Religion and the Problem of Race in America (Oxford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): 89.
4) Raihanah Mohd. Mydin, “Multi-culturalism in Malaysia”, https://ijaps.usm.my/wp-content/uploads/2012/06/Raihanah_MalaysiaMulticulturism.pdf.
1) “The Pasadena Consultation: Homogeneous Unity Principle”, Lausanne Occasional Paper 1, https://www.lausanne.org/content/lop/lop-1#3.
2) Andrew Walls, “The Gospel as Prisoner and Liberator of Culture”, Evangelical Review of Theology 7, No. 2(October, 1983): 225.
3) Michael Emerson and Christian Smith, Divided by Faith: Evangelical Religion and the Problem of Race in America (Oxford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): 89.
4) Raihanah Mohd. Mydin, “Multi-culturalism in Malaysia”, https://ijaps.usm.my/wp-content/uploads/2012/06/Raihanah_MalaysiaMulticulturism.pdf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