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访:童贵顺、陈存帆
采访/摄影:吴兆慧
“有个原住民村庄,村民做了同样的恶梦——巨人从森林走出来,将他们杀害。原住民牧师前往探访时,得知村内有多起非自然死亡事件,村民害怕不已,向牧师求助。”
2010年,童贵顺(Eric Tong Kooi Soon)与时任吉隆坡卫理公会(旧称“吉隆坡卫理公会福建堂”)蔡山牧师(Rev Dr Chua San, Mark)聚餐。参与原住民事工的蔡牧师向童贵顺提起原住民所面临的状况,再问道:“你愿意尝试做这事工吗?”当时,童贵顺给了蔡牧师一个“标准答案”——“你让我先回去祷告”。
童贵顺祈祷,若担起原住民事工是神的旨意,求神赐他两名愿意同工的弟兄,以及一辆四轮驱动车,以方便他们进出村庄。一周内,神应允了他的祷告——两名教会弟兄自愿参与;其中一名,还拥有一辆四轮驱动车——好吧,既然神回应祈求,我愿意顺服!
经巴生卫理公会时任主理兼宣教部主席杨锺禄牧师鼓励,童贵顺、陈存帆与詹国顺,由蔡山牧师与王秀美(吉隆坡卫理公会时任原住民事工主席)陪同,一同进入彭亨州柏道的原住民村庄,了解当地人需要。
3个月后,即2011年1月13日,“巴生基督教华人卫理公会原住民事工”正式启动。
巴生堂原住民事工简介
柏道(Pos Betau)是原住民重新安顿计划(RPS)其中一个区域,村民为森脉人(Semai)。据悉,西方传教士曾向当地人宣教;多年来,卫理公会先内宣教议会(Persidangan Misi Sengoi Methodist)也到当地提供援助。巴生卫理公会原住民事工团队随后进入“领养”数个村庄。该区有18个原住民村,每个村庄有100至300人;其中有约一半村民为基督徒。
巴生卫理公会原住民事工启动时,先是与吉隆坡卫理公会、甲洞卫理公会、巴生浸信会的团队联合服事。2014年,甲洞堂“领养”其中一个村庄,巴生堂与福建堂则轮流服事数个原住民村。巴生堂负责每个月第二与第四个周末的服事,一次是一日服事(one day trip);另一次则在村里留宿一夜。
-1024x768.jpg)
身为事工主席的童贵顺发现,他们服事的原住民虽然大部分为基督徒,却没有《圣经》,主日崇拜人数极少,也未设有主日学。柏道有3位原住民牧师,负责牧养8个村庄。因收入微薄,牧者必须外出工作,只有周末有时间进行牧养工作,因此村民在信仰上需要更多牧养与栽培。
初期,他们决定从主日学事工着手。约两年后,他们成立成人事工、团契,向村民分享神的话语。基于马来文基督教材料不易找,团员通常自行预备材料,再从网络找合适的配图。
出发前一至两周,团员会先开会,商讨如何向学生传达信息,以确保方向一致;童贵顺则负责安排工作。“我们会尽量让主日学老师固定教导同一批学生,让他们更熟悉彼此,建立关系。”
原住民事工从起初的“3人”团队渐渐增加,如今每次出队的人数平均20余名。服事当天,他们于早上8时从巴生出发,耗约3小时半抵达目的地。之后,他们分批到各村庄带领活动——破冰游戏、敬拜赞美,随后再分成小组,进行成人团契、主日学活动、探访原住民、预备餐点等。
-1024x576.jpg)
大部分参与活动的原住民为妇女与小孩,成年男性似乎没有兴趣参加。“可能因为害羞,也可能担心其他人说他们是为了吃而来,也可能因无心听神的话。”
团员在处理食材、烹煮时,邀请当地妇女一起参与;若是在村里留宿,空闲时,团员也会与当地人到河边嬉水,与原住民建立关系。
2020年,冠病疫情在大马爆发后,原住民事工被迫暂停;直到2022年,疫情缓和,巴生堂逐步恢复原住民事工。
“疫情爆发那两年,我们失去了许多与他们相处的时光。期间,村里更爆发了‘婴儿潮’,我们回到去,多了一批从未见过的3岁孩童!”
-1024x576.jp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