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中的告别:家庭生死教育的预备与实践(30.03.2025)
文:黄秀丽
图源:网络
当爸爸确诊血管性失智症后,我和家人便将父母接到家中一起生活。这五年半的照顾历程,见证了爸爸从中期失智,逐渐发展到晚期失智的过程。从最初还能自理,到渐渐忘记身边的每一个人,身体功能一点点衰退,最终失去自理能力,成为长期卧床的病人。
这过程,就像一点一点地失去爸爸。看着他逐渐迈向生命的终点,哀伤,仿佛在他生病时便已开始。我们能做的,就是陪着妈妈一起了解病情,以祷告守望,并尽力给予最好的陪伴和照顾,减轻爸爸的不适。同时,我们也开始与妈妈及家人商讨,为爸爸的后事预做决定和安排,并帮助妈妈调整心境,预备面对最终的告别。
陪伴爸爸的最后一周
爸爸生命的最后一周是在医院度过的。他因肺部感染发烧入院,随后医院告知爸爸的病情恶化,进入临终阶段。院方安排家人前来探访,并询问爸爸的临终意愿——是否希望回家离世。经过商量,我和妈妈一致决定让爸爸留在医院,安静地走完最后一程。医院有氧气供应、医护人员的观察、全面医疗设备,还能提供缓解疼痛的药物,减轻爸爸的痛与不适。
陪伴的过程,我负责留在医院照顾爸爸,而两名妹妹则负责陪伴妈妈,安排探访时才带妈妈来医院看望爸爸。这样的安排既能确保有人全程陪伴爸爸,也能兼顾妈妈的身心需求。为了保持足够的精神和体力,我选择晚上回家休息,隔天清晨再前往医院继续陪伴。爸爸始终处于昏睡状态,也无法进食。我们能做的不多,只能为他抹身,希望能让他舒适一些。
爸爸多日高烧不退,氧气需求逐日增加,心跳则逐渐减弱。在医院的日子,妈妈和家人让我担任主要决策者。我联系了主持丧礼的牧师,安排好丧礼程序、诗歌等细节。在牧师朋友的引导下,我带领家人们在爸爸耳边道别,说出他们想表达的话语。尽管爸爸因失智和昏睡无法回应,我们依然尽力,做好所能做的每一件事。
陪伴的第七天清晨,医生来电通知爸爸已安详离世。当时,我正准备前往医院。通知家人后,妹妹们陪伴着妈妈,我和先生则前往医院处理相关手续。医院的流程迅速而井然有序,殡仪馆负责人也很快抵达医院太平间协助安排。
我们选择了比较不同的方式——只安排一天追思礼拜。主要考量是,避免家人过于疲累。整个过程,从医院的陪伴到丧礼、出殡、火化及骨灰撒海,都顺利完成,也符合爸爸失智前的意愿。在家人的陪伴里,妈妈算平稳地度过了哀伤期。而我,尽管内心伤痛和疲惫,却没有流泪。或许是因为这几年早已做好心理准备,尽心尽力,没有留下遗憾。
生死的预备与意义
生命终点的预备和丧礼的安排因家庭而异,没有固定模式;关键在于,选择最适合家人和病人的方式,让生死两相安,彼此得以释怀。生命的终结不仅是个人的告别,更是整个家庭共同经历的生命阶段。
在这段陪伴与预备的过程中,我们学会了如何表达爱、珍惜每段关系,并在信仰的盼望中继续前行。作为基督徒,我们深信,生命的终点并非结束,将来,我们必能在天国与爸爸再相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