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访:廖克民牧师
采访、整理:又青

廖克民牧师
⚫实兆远甘文阁卫理公会宣道堂主理牧师,获新加坡三一神学院神学硕士学位。
⚫ 文化行善传播中心主席兼执行长。
实兆远垦场博物馆馆长。
⚫ 曼绒新希望关怀机构主席。
曼绒华人基督徒文化协 会主席兼思源报总编辑。
⚫ 出版著作:《“牧师楼”与社区领导:实兆远华人卫理公会社区权利变 迁的个案研究》《第二届实兆远历史研讨会文集——宣教与历史》《预备好土——教会迈入社 区领导自省》《因为有你:再寻实兆远华人基督徒垦荒之迹》等。

如果可以,他应该会穿着T恤、轻便的长裤,一双耐磨的鞋子,然后不畏炎日,走在社区里,跟老街坊聊旧时故事,聊先辈垦殖,聊他们的生活需要;然后,他会告诉那些正往宣道堂篮球场走去的几个年轻人,他们的祖辈从前就聚集在旁边这座牧师楼——当时最具代表性的聚焦点——有宣教士和牧师,替居民办理一切行政事务。
他还要回到办公桌前处理《思源报》文稿,不断有学校、华团要求把刊物寄给他们,里头有社区故事——是他们的故事。偶尔他会接到某个地区牧者打来的电话,说:“你能来给我们教堂看看吗?要怎么办历史走廊还是小展览区?”还有,曼绒新希望关怀机构的同工会给他汇报——最近救援物资送抵多少户人家了,敬老院的公公婆婆的近况如何,听说最近家属回馈赞赏环境很干净很令人喜欢……他听了就欣慰,说:“这些都是上帝的恩典!”
最后,他要做的就只有一件事,把隐伏在信仰和文化传承里的上帝,指给人看。从中国福州到实兆远,从林称美、方鲍参、柳依美等开垦先锋,到陈真信、李克成、李可桢、施幼守等堂会牧者……一直到廖克民;上帝在这小社区一直都预备了仆人。祂把锄头给他们,从垦荒到耕耘,松软硬土,预备成为撒种结实的好土,一代代收割下去。
早在少年时,硬土变软土
关于廖克民牧师的事迹,大部分基督教媒体都报道过,而几乎每一次,都离不开“实兆远垦场博物馆”。前面说他的穿着——他大概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需要天天穿上熨得笔直的长袖衬衫,到办公室报到的“上班族”牧师。身边亲友不解地问:“人家做牧师,你做牧师,为何你这牧师不像牧师?忙这忙那,还要到办公室?”廖牧师说,自从与华社多了接触,教会与社区接轨了,不时就有华团成员或访客拜访,老穿一件T恤,总感觉有些不恰当。
为方便拍摄,他把桌上的文件往一旁推移,配合镜头调整座位。他鼻梁上架着一副黑边眼镜,能言善道,有问必答——从成长背景到蒙召献身,再到人生三个十年计划、三大领域事工发展,一一解释。
那个因为缺乏父爱和保护,中学就加入私会党自保,不爱读也不会读的调皮男生,怎料想到长大后,不仅要读很多书,还写书、鼓励人看书,而且是历史书!这跟他中六STP(今STPM),得到人生史上第一个甲等(就是历史科)很有关系,让他直呼“上帝早已预备!”而这也有赖后来加入学校乐队,队友邀他去教会,认识了耶稣基督,以后脱离私会党,奋发读书才有的结果。
-1024x794.jpeg)
他说:“当时的乐队,演出最多的不是在台上,而是在大马路上!”说的是送殡队伍的演奏。第一次受邀踏入教会,音乐一奏起,他就愣住了——教会唱“死人歌”?他一直不知道自己在大马路上演奏的歌曲,大部分就是基督教经典之作。如今回想,他说:“这些旋律让我倍感亲切,原来教会是我‘家’。后来神感动我投入人文宣教,才发现过去的经历影响我很深。我思索,若教会文化能渗入社区,就能慢慢打开人心,让人不再感到陌生。”
-1024x771.jpeg)
传承,一个大而复杂的使命
他开始致力在生命每个层面,为所遇见的土块松土。他毕业后曾任独中老师,为基督徒学生争取举办校园团契,说服校长,答应让寄宿生周末去教堂崇拜。有次一个学生跑到办公室,说他要信主!他就带着他做了决志祷告。一年后他离职,据说没人传承,团契暂停了。

这“传承”观念,在后来创立的“实兆远垦场博物馆”就体现出来了。没有传承,就必失落——这说的是教会应为自己保存准确、不容篡改的历史记录;说的也是让坐在设施齐全之教堂里的后代,该懂得珍惜;说的更是:信仰不传承,“信”不过三代,更甭说福音使命延伸出去的人文关怀,如何临到这个社区。
这么大而复杂的使命,一个人如何承载?廖牧师结束教书生涯,就到神学院继续念书。1996年毕业后,卫理公会华人年议会派他到实兆远宣道堂——初出茅庐的小子与百年历史老教会,事奉生涯最初的火花就这里擦出的。百年教会历史不齐整,令人惊讶。1997年,他开始搜罗整理宣道堂与实兆远开垦史,隔年出版《饮水思源》会讯(2002年改为《思源报》),不单记录教会事情,也记华社点滴。受台湾双十节启发,1999年,正式定下每年9月9日为双九节,纪念1903年9月9日,首批福州先贤抵达实兆远港口,掀开可歌可泣的百年垦荒史。
累,仍持守异象
同年,教会开始举办一年一度历史研讨会或文物展览会。社区居民踊跃回应参与,找出家里珍贵古物送到教会。2001年廖牧师参加“诗巫福州垦场一百周年纪念”活动,启发良多,回来后更积极投入人文宣教,展开连串建设:
• 2002年,创办曼绒华人基督徒文化协会。
• 2003年,在宣道堂范围内打造林称美花园,纪念开垦先贤;并向政府申请,成功把甘文阁路改为“林称美路”。
• 2004年,创办思源神学中心,长期培训信徒,鼓励更多人投入文化沙漠宣教。
• 2008年,创办曼绒新希望关怀机构,事工包括:辅导、单亲及贫穷家庭援助、关怀病人、救援工作等。
• 2010年,文化推广逾十年后,廖牧师将过去工作整合,概括为三大领域:
① 人文关怀:曼绒华人基督徒文化协会、《思源报》、博物馆,旨在为主预备好土。
② 慈惠关怀:曼绒新希望关怀机构、敬老院等。
③灵命关怀:鼓励信徒成为义工、委身的基督徒,走入社区松土。
2019年,向政府社团注册局申请,成立文化行善传播中心,包含以上所提事工。
“我故此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。”(使徒行传26:19)——这话是廖克民牧师一直不敢忘记的。20多年,他一直努力预备好土,累了,就想想这句话。他说:“这些事很考验耐力,而且是短期内难以看到成绩的。但收成的是上帝,所以我仍坚持,接下来会努力透过讲台、文字等传递异象。”
清明节,教会后面的基督教坟场有人来扫墓;后代失落了信仰,烧香祭拜,甚至燃点鞭炮。又一次拜访一户家庭,家长让儿子受洗了,女儿没有,因为担心女儿在教会找不到对象,如果洗礼了又嫁给非信徒,“改教”很为难。可见,要“传承”的,不仅仅是人文历史这么简单,更是背后的上帝——人要真正认识祂!廖牧师说,不应顾此失彼,理当内外(社区工作和信仰栽培)兼顾。
历史,神透过人谱写的故事
“从神的角度看,‘历史’就是神的作为,是神在一个国家、地区,有不一样的作为。神透过人成就计划,彰显自己,这就是‘His-story’。基督徒专研《圣经》固然好,但不应缺了生命见证,其效果和感动,被记载留下就是一部历史,感动更多未信主的人踏入教会。”
像双九节,一开始是教会举办,后来华团也加入,以后每年轮流举办,向社区复述上帝的作为。如今,节日未到,居民就先主动询问今年怎么庆祝,电视新闻、报章媒体也都报道。另,博物馆展示的文物、垦场历史、教会历史、教会学校、各宗派简介、基督教传入马来西亚的历史等,涵盖面广,是马来西亚首间基督教博物馆,至今吸引国内外、各族群访客。曾有人参观后,勾起少时曾经信主,而后又离开的回忆;走出博物馆时,他内心激动,立志回转跟从主。这许多激励人心的事迹,不断推动廖牧师前进,为主做更多。

他还有一个梦想——梳理马来西亚教会历史,但这条路,需要更多人并肩同行。他是牧师,但他更希望成为一名“社区牧师”。卫理公会当然没有这个体制,但他仍把自己当作是“文化宣教士”,透过文化机构去服事人,期望以后扩展到全马,设立分站。他的肩上,一直荷着一把跟先贤垦荒时一模一样的锄头,边走,边在人群中松土,等待硬土软化,撒种收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