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» 近期文章 » 刊物 » 先读为快 » 欢欢喜喜去吃饭

欢欢喜喜去吃饭

文:晨砚

耶和华所赐的福使人富足,并不加上忧虑(《箴言》1022

基督徒祝福别人的时候,常用的句子是“平安喜乐”,甚至过年的时候也用上。我们很少说“恭喜发财”,因为我们知道,发了财你不一定会欢喜快乐,有时反而是烦恼,心中没有平安。我们也深信《箴言》里所说的:“耶和华所赐的福使人富足,并不加上忧虑”——惟有从神而来的富足,加上内心的平安,才是完完全全的。
什么是心中的平安?是心安理得,不亏不欠;做事心甘情愿,没有作难;心无旁骛,心旷神怡;有依有靠,心中笃定……
平安不平安,喜乐不喜乐,就让我们从吃饭这件小事上说一说吧。
图源:网络
六七十年代是一个风起云涌,打倒资本家、有钱人,阶级斗争的年代。为什么会有阶级斗争?简单说是因为贫富不均——有人大鱼大肉,有人三餐不济。50年前,那是个贫困的年代,绝大部分华人,不管是在港台、新加坡、大陆,都活在极度贫困的状态中。过后,一些当年参与斗争的人也用了他们的才干,拼起经济,于是陆续脱离了贫困,在事业上或执牛耳,或小有所成;环顾四周,经济起飞,好像吃饭已经不是那么需要斗争的事,大概只需要发奋图强。
80年代,我出来“创业”,多接触人,宴会、饭局不免。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,当每一道菜肴吃得七七八八时,一些人的筷子就停下来了,然后很得体地互相推让,都好像很饱的样子,弄得那些想吃的人也不好意思。这现象跟今天因光盘而环保,就是两道时代的风景。
现象之下必有真相——但要理解我们身处的环境,各种现象下的真相,来读懂这个世界,真是非常不容易。但后来我总算弄懂了,有人说,吃东西不要像刚从监牢里放出来一样,很失礼人,总要留一点,我们又不是没得吃。但这样岂不是浪费食物吗?其实我们是刚刚过了那个吃不饱而需要斗争的年代,现在应吃就当吃,谁吃得下就吃;如果现在需要在“谁有消费能力”中找寻地位、定位与肯定,又要“留一口”来表示自己那不高不低的身分,表示自己不是“欠衣缺食”——连吃一顿饭都要这么纠结,岂不是很不自由吗?这离开举杯尽欢,快快乐乐,实在很远。
而一旦我们所拥有的财富,长了翅膀“如鹰飞去”,吃餐好的顿时成了问题,然后我们同样聚集在餐桌上,我们要用什么姿态来吃这一餐呢?还是坚持要吃剩一些表示“我还可以”?我们实在惧怕这样的事,所以这时无论做起什么来,不管公义不公义,赚钱最重要;如果这个人是基督徒,当下上帝就要靠边站。
那些年代,也许是因接触的群体,我鲜少见到人在餐桌上祷告。我想肯在餐桌上认真祷告的人,他的心情和想法从头到尾应该是不一样的。食物岂不是上帝所赐的吗?《传道书》说:“我所见为善为美的,就是人在神赐他一生的日子吃喝,享受日光之下劳碌得来的好处,因为这是他的分。”——我们岂不是应当心无旁骛,带着感恩的心,简简单单,欢欢喜喜去吃饭吗?
图源:网络
而既然一切都来自上帝,我们岂不是应当好好珍惜,不得浪费吗?而我们身分,作为神的儿女,从来就不应该以“玛门”来主导——外在的从不能决定内在的价值。于是一顿饭吃得平安,吃得喜乐,并没有参杂各种复杂的情绪,不需跟人比较,也不用借此显示身分。
现在我们也许没有“吃剩一点表示富裕”的那种扭曲的心态,但也想想,我们有没有落入另一个错误的频道里呢?大家拼完了经济,日子稍为宽裕,算是衣食无忧,当我们念主祷文里的:“我们日用的饮食,今日赐给我们”,我们还当真吗?或只是口头禅?
属灵书籍作者麦约翰说:“在美国,为日用饮食祷告似乎是不必要的,反而大多人须要为节制祷告,免得暴饮暴食!”《马太福音》6章11节要说的,从今日的语境,更应是一则对上帝依靠的声明,并且“确认”唯独祂供应我们生活的一切基本需要——上帝固有的恩慈爱心,赐给我们饮食已是必然,现在我们只是需要常常提醒自己,并时时感恩。
不然我们在餐前谢饭,只是例行仪式,那种感恩浓度已经大大削减,也越来越难感受到神的恩典和喜乐,于是我们凡事自己去撑,包括拼经济,自己为自己加上忧虑了。
分享: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