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访:陈碧华牧师、林爱汉、谢冠南长老
采访、整理:又青
“这里有家的感觉!”——许多来到小人物社区图书馆的人,都这么说。

这栋四楼店屋坐落在吉隆坡一处工业区,今年四月,正式开放。傍晚,疲累的蓝领人士下班经过,好奇走进来,在这里找到了倾诉对象。白天,附近的居民带小朋友参加画画班,闲聊时,才知孩子正面临父母离异问题。一对情侣进来点了咖啡,待要付钱,“工作人员”却说是免费的!两人再来时,带了一队六人、专业的大小提琴演奏家,借用场地练习,犹如上演一场演奏会。
陈碧华牧师温和说道:“门一旦打开,人就会进来;而‘社区中心’,本就意味着毫无条件付出。”

本着信念,他们将蕉赖全备福音堂空置的楼层打造成“人人的家”,在家里,任何故事,只要愿意说,就有人听。
教会的长老谢冠南认为,这附近有许多年轻人、学生,如果能打造清幽的环境,大家来温习功课、聊天谈心、学画画、学音乐,岂不好吗?这里也提供免费茶水,他说,祝福有需要的人,本来就是教会的初衷。

小人物,做大事
小人物社区图书馆设计简约,却处处充满创意和用心。一楼图书馆,丛书分门别类:烹饪、旅游、教科书、小说、宗教书籍等等。楼层光线充足,从透亮的窗户照进来,落在右侧大片壁画,那是动员11位马来西亚美术画家协会成员完成的。后边是阅读角落,沿着书橱摆放小桌椅,桌上有鲜花、水和几个杯子。踏出后门是阳台走廊,太阳总是过分热情,但那一排小盆栽却很喜欢,使劲把自己伸出去。建筑物对面就是马路,免不了轰轰车声,更显图书馆安谧可贵。
沿着室内楼梯拾级而上,几幅充满生气的大自然画作高高低低挂在白墙上。每一拐弯处,不是墙面,便是地上,或是侧旁的扶手,都有一番布置,让爬楼梯的人忘了累。其中还有一幅世界地图,负责室内设计的教会同工林爱汉说,这是为了提醒:多关心世界各地的人,为他们的生命、需要代祷。
林爱汉本是留澳念书的建筑师,七年寒窗,回马后与朋友合伙创业,却在事业上轨后,来个急转弯,放下事业,念神学,投入城市里的小教会,成为全职同工。这种跳跃式的生活调子、思考模式,旁人很难捉摸,就像本以为只做青少年事工,却又忽发奇想,将他对空间的专业知识,融合一股傻劲,来了个大胆创新。

他脚上的拖鞋,是工地鞋;眼镜边上一点一点的,沾了油漆,是装修布置教会时留下的“纪念”。他是那种会说,也会做,却是如果不留心,不会注意到他在周围忙进忙出的人。
爱汉和牧师笑着说:“这里许多可见的摆设都是DIY的,包括一些桌子橱柜,还有顶上那些枯枝,是水灾后工人在路旁砍树时,我们扛回来的。” 他们领着教会青少年一起动手,为的也是训练他们独立,培养奉献的心志。他们相信“神使用小人物,做大事,荣耀上帝”。
翻转社区的可能
来到二楼,靠窗的前房是二合一课室——摆在中间的长形桌子是画画班用的;靠墙放了六台电脑,还有无线网络,供有需要的孩子温习功课。
陈碧华牧师说,这里不仅提供免费空间,还包括“辅导”——走进来的人,有的满怀心事,甚至有自杀念头;也有的学生主动聊起学业和恋爱问题。这就成了一个充满故事的空间,更是少有容许“说话”的图书馆。
“小人物”的Logo是个戴园丁帽,着工人装的小男孩,他看起来很普通,两眼憨憨,脸上挂着亲和的微笑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