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» 近期文章 » 刊物 » 先读为快 » 教会跨时代宣教——走向青少年群体(01.02.2024)

教会跨时代宣教——走向青少年群体(01.02.2024)

受访:朱全伟传道、刘萱萱(砂拉越美里卫理公会感恩堂)
采访整理:晨砚
当今环境科技,很方便,但也把人拉远。Z世代,这些新生代人群,也叫着网生代,作为首代从小接触互联网和数位移动设备的社会群体,与网络讯息无缝对接,每天花在移动设备上就是两三小时。而因2019年末开始,下来两三年的新冠疫情,有人因行动管制,隔离及其它因素,错过了第一个工作机会,有人中断了最后几年的学业。虽然他们的处境,不至于像他们上一代父母那样立竿见影,日子还是过得不错。但问题就是一摞——他们还相信,教会是一个必须回去的地方吗?

青少年流失是普遍问题

朱传道说:“教会青少年人流失,现在是一个东西方都在面对的问题。就说古晋一个千人教会,目前青少年只有不到20人。这个世界的东西还真多,环境诱惑大,消费选项也层出不穷。于是信仰就不一定是生命支柱,只是其中一个选项,可有可无。就说疫情后,经过线上实体的选择,青少年回得来,又留得住,是什么原因?不是节目精彩,多元创意,活动多,即使一开始是这样,接下来也要弄清楚,这样他们才能留得住。”
朱全伟传道
要如何帮助现在教会的信二代,面对他们在成长阶段对信仰产生的怀疑?因为他们的父母,有些是相信过往经验即是真理。以前的所谓经验,以几十年的时间作为测量单位,但现在一天之内可能就有千变万化,充满了意外。父母对此“世代不同了”已应接不暇,教会传道是如何面对一班这样的青少年?而现在的社会,相隔几年便可形成代沟;“世代”,成了当前热门的关键词。教会如何因应与互动,是当前急务。此外,又如何让未信者走得进来,又留得下来?
朱传道说,“首先问题是,我们走得进他们的世界吗?我们走不进去,也不想走进去,因为可能心力耗尽,最后只有挫败。花下去的时间不见‘业绩’,没回本。实际上,我们要得着年轻人,首先就得多走一里路。”——于是他约他们见面喝茶聊天,他们生命境况不一,生活中各种大事小事,或看来无关痛痒的事。都要刻意投资时间,聆听,灵性关顾;也对他们的兴趣诉求在意,又引导。而事工应对的“创新突破”,其实就是最古老的陪伴和聆听,然后在当今多元思潮的冲击里,为他们讲述真理。让他们生命有定向,这是生命的牧养。
他学习用他们的语言。跟他们对话——用青少年人的语言,不是用自己的语言。他说:“与其抱怨、责备,不如了解他们的期望。我们有跨文化宣教,也去到老远,了解他们的习俗,学习他们的语言,然后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跟他们沟通,这宣教的概念,同样可用在对我们青少年人的身上,我们叫做跨时代宣教。”
朱传道相信,信仰转化,就能产生新生活方式,新的世界观。从衔接到造就,让他们认识自己、群体,认识上帝,经历真实的信仰,确定与上帝的关系并活出影响力,这样他们就不会在各种“选项”里迷失。问题是传道、导师首先要认识当下社会的改变,明白症结所在,找到着力点,与他们建立关系——先有质的考量,然后才是量的增加。
与青少年selfie

崇拜——从习惯到抉择

刘萱萱姐妹

跟朱传道一起来受访的是21岁的刘萱萱,她五六岁时由公公婆婆带进教会,但小学时开始,一停就10年。两个姑姑不断提醒:要重回教会。而每主日要早醒,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,于是到教会崇拜只是一个习惯。2019年来了新冠疫情,那时她念form 5 ,聚会转到线上。在各种变化中,她对自己的前景,也要有个“未来选择”。她有兴趣做护士,因为曾参加红新月急救。于是申请到诗巫SITM学院,报读护士课程。但因疫情行动管制,诸多不变,懒下来,便取消了申请。

就在这时,素来健康的婆婆,一天早起突然昏迷中风,萱萱说,前一天好好的,我出门的时候,她还问我,去哪里?几点回?我有点不耐烦,没回答。讲过了又问?谁知那是婆婆问我的最后一个问题。那天我在学校活动过夜,在外一早接到了那震惊的消息。几个星期后,婆婆去世了。

接下来是公公没人照顾,疫情放缓,父母回去工作。于是她负起照顾公公责任,期间也打一点零工。这时她开始了每晚睡前祷告,但仍然迷茫,也埋怨——人生没方向,生活没改变,照样有困难,事情怎么样就怎么样好了——而有样事却静静在改变,她祷告时对困难只讲情况,渐渐减少了埋怨……她知道了自己是在跟谁说话。

有天她在刷手机,发现了幼教行业的广告,有间训练学院在招生,文凭课程3年。但之前有间幼儿园也在招人,对资历没什么要求,并同时提供2年半的学院课程,于是她作了选择。这件事当下不觉得好,过后回看,知道是恩典。这是在上了朱传道那为期4个月的课程《不再一样》后,她真正看到了神在她生命中的铺陈,也印证了她向来所听到的——而第一件使她回想的,就是她生命中这件真真实实的事。神真奇妙!

成长,是渐进的

“那你后来有发现自己有什么改变吗?”她说:“有的。就如去教主日学,我不会觉得自己每天上班都对着小孩,到主日就应该休息一下,不必再对着孩子。而是感谢神给了我机会装备,而今能以这专业事奉祂。当我看到一些孩子平时很顽皮,跟老师作对,但是当你叫他做一些事,他竟然顺服,而且做得很好,我心里就很感恩。”
而这成长是渐进的,疫情后,萱萱也曾受邀去团契,但大家不认识,没归属感,开始也不想去。2022年,团契分小组,10多人分成2组,她需要当组长。开始她抗拒,后来想试试看。但也只是——叫我做我就做,没愿景。她是当副文书,负责投影片,跟进事奉人员。她说,纯粹事工导向,为做而做,没有跟神建立关系。
终于她发现,  归属感,并不从人而来,是看你跟神的关系——这是信仰转化的成分,经历神、也在同侪的关系里成长,她佩服配搭的人,看到他们都忙于工作,又能甘心情愿抽空出来服事……学到的功课是:各人要看别人比自己强;以前做事要求完美,也觉得是自己的本事,但现在知道,这件事本来不是我可以做到的!于是从“人的方式”,转到了“神的方式”。
她从教会这个大家庭,发现了自己是谁;在真理的基础上,看见上帝的心意与作为,并学习了爱人的能力。
分享: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