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访:王以琳
采访、整理:又青
“我的家算是相当受关注……”23岁的王以琳说。
自小在众人期待与监督中成长,几乎是所有牧家孩子(PK-Pastor’s Kid)共同承受过的压力。王以琳的父亲——王祖祥牧师——当了神召会21年中文总监,经常受邀到各地讲道,平时也在神学院授课。近年,事工扩展,走向国际化,还活跃于社区活动。以琳知道,这位牧者爸爸在教会圈子里算是有些影响力,但有时使她感压力的,不纯粹是牧者家庭的光环,而是来自她自己。
“大约在我十四五岁,教会庆祝父亲节,请了外来讲员。有个环节,讲员呼吁大家牵起爸爸的手,让爸爸为孩子祝福祷告。当我一碰到爸爸的手掌,就忍不住哭,哭得很惨……我忽然觉得——我很对不起。”
原来会影响父母?
她小时候调皮爱玩,跟其他信徒的孩子一样,姐弟三人也会在教堂里嬉闹——但为什么,只有他们被投诉到爸爸那里去?
她跟许多PK一样,总会一两样乐器,为能参与服事。
她认真学习《圣经》,认真上主日学,参与大大小小的聚会、小组、祷告会。
每当聚会需要人祷告,就会有许多目光投向自己。这时,她会迅速在脑中搜索各种词汇,避免每一次公祷都千篇一律。
这些她都做了,也是真心诚意的;可是,那种“大家都在注意我们做什么、父母怎么带孩子”的眼光确实叫人紧张。
直到父亲节牵手那刻之前,她都还没觉察,自己的态度一直在影响他人对父母的看法。
牧师的孩子,也是孩子
“当下我觉得对不起,我不像爸爸那么优秀,似乎这个年纪的我,还未能成熟起来,而我应该要成熟的。” 连这敏感脆弱的一刻,也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发生——谁叫教堂里,牧者的座位总在显眼处。
聚会结束前,王祖祥牧师对大家说:“牧师的孩子,也是孩子,请允许他们做错,他们需要一点时间成长。” ——这时的“王牧师”,不过就是个爸爸。
“我当时忽然很安慰,像是得了医治。那次之后,教会长辈不仅减少了批评,也不会直面批评我们。” 而每当有人“传话”给父母,父母并不隐瞒,而是与孩子坦诚沟通。若是孩子做错,就指正他们;若是过度批评,父母则安慰,并提醒他们多注意言行。后来他们也明白了,其实大家只是期望,牧家孩子能够成为自家小孩的楷模——也是好意。
家庭 = 教会
目前,以琳是教会司琴,也负责青少年团契、媒体事工等等,而姐姐是教会全职同工。自小,姐弟三人跟着父母,周末不是服事就是参加聚会,鲜少约见朋友;周间还有祷告会,有时遇上连续几天的追思会,又偶尔参加营会,非常忙碌。牧家子女是否服事超载?她回答:“有时会累,但服事是上帝的恩典,只要有机会就服事。对我而言,教会就是家庭,家庭就是教会。”
以琳态度随和,举止活泼,访谈期间不时有些趣怪表情;谈及牧家子女的难处,也很从容。牧家子女成长健康与否,父母扮演关键角色。三姐弟曾就“牧家子女”身份讨论,最终一致结论:“我们的想法挺正面的,算是很健康地成长。”
家庭祭坛很重要
以琳说:“父母设立了家庭祭坛,尽量每星期一次。爸妈常用祷告托着我们、教导神的话语,让我们在真理上成长。他们让我们做想做的事,不担心我们走太远,因为相信上帝必亲自引领。”
王祖祥牧师常受邀到各地服事,有时一出门就三四天。但哪怕再忙,他也会打视频电话回家。而今,孩子长大,师母郭美美也开始往外服事,到其它教会分享见证,做祷告事工。
“我的呼召是职场,但假若有一天上帝要我在教会全职服事,我也不抗拒,因为我看到父母越服事越喜乐。近年,爸爸走向国际化,他会越来越忙,但这很有意义,我希望上帝扩张他的境界,把福音传给更多人。”
“我们有更多恩典”
以琳参加过两届专为牧家子女举办的“PK营”,听见许多PK的经历,深有同感。
“希望大家能把PK当普通小孩看待;就如身为基督徒,并非因为我们‘是牧家子女’而需要更熟悉《圣经》,而是因为我们‘是基督徒’。”
她鼓励PK:“我们跟其他人没有多大不同;若有,是我们有更多恩典,因我们的父母选择走在神的道路。”
S.K.I.P营会助PK找回生命价值
第二届PK营 “牧家子女跃起营 S.K.I.P. ”(5月30日-6月1日),由大马牧家子女营筹委主办,巴色会中文大会、华福沙巴区委会、亚庇中文牧者团契、STS校友会及大马真爱家庭协会协办。这一届共有18名参加者,年龄介于13至23岁。
营会总召集人黄恩德牧师表示,营会效果很好,PK们和同伴相聚分享,敞开心扉,做最真实的自己。PK无时无刻不背负众人过度的要求和期待,也常因父母在教会的职分,成为最容易被忽略的会友。此外,PK常被当成同侪楷模,承受无形压力。因此,各单位携手举办营会,帮助PK找回生命价值,修复与神与人的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