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访:张昭薇
采访、整理:又青
或许是一度经历“超载事奉”的高压教会生活,因此哪怕“后来”身份转变,成了PK,面对各种期待——“PK就该比常人委身” “PK应该担当更多事奉岗位”等,张昭薇都已能应付自如。
张昭薇20岁时,妈妈当上传道;27岁时,妈妈按立为牧师。
黄雅各牧师(左)为母亲詹美莲按牧,右为父亲。
“反正就是 I don’t care,今天我在教会有没有服事、是对是错,我觉得这是个人跟神的关系,向神交代就好。” 昭薇肯定地说。
但,请不要误会。
目前,“在教会没有固定服事岗位”的昭薇,却处处出现在各种场合和需要,比如,祷告会的司琴。另外,昭薇和姐姐都受过音乐和敬拜训练,于是当教会敬拜团需要导师培训敬拜,她和姐姐就成了这个老师,用一年分别带领训练琴手、鼓手、主领和助唱。当儿童主日学需要导师培训儿童敬拜,昭薇又心甘情愿来教导。
不是PK也要服事
母亲詹美莲是蒲种神召会喜信堂牧师,而昭薇也在一所基督教机构兼职服事。更早之前,昭薇大约9岁,母亲还是普通信徒时,母亲就带领全家热心服事,几乎台上台下的岗位都接触过。
“儿童主日学时期,我和姐姐就在教会做司琴,可是我们学的是古典钢琴,跟教会诗歌弹和弦是两码事。我们很‘挣扎’,不喜欢服事,因为真的弹得很烂。当时,那教会的PK也一样,不管喜不喜欢,有空缺就得顶上。”
也是那段时期,母亲领受呼召接受神学装备,报读一所海外圣经神学院;先在本地接受DVD课程装备,完成后,飞往美国领取毕业证书。之后,母亲便计划带着昭薇的妹妹,前往该神学院于台湾创办的教会实习。
“那时我16岁,就快考SPM了,但妈妈竟然要去台湾! ”
尽管如此,她还是告诉母亲:“不要因为我,拦阻了上帝在你生命中的计划。能成为牧师,是何等荣耀,我不想成为绊脚石。”此时的昭薇,属灵生命已渐成熟,看见父母渴慕神,她也深受影响,希望自己能为神所用。
张昭薇(前)自小参与各种服事。图为2018年 台中生命之道灵糧堂青年牧区教会敬拜服侍合照。
如何服事才叫“爱神”?
母亲真的飞过去了,姐姐也在台湾深造,而空少父亲经常不在家,留下备考的昭薇,经常寄宿在不同会友的家,好方便受照顾。到她预备上大学,还是选择台湾。选系时,昭薇放弃音乐系,大胆选修当时不热门的“多媒体”系,只因预见教会未来将大量使用多媒体。
这种服事的热忱,想来没多少人做到。成为PK虽是后来的事,却早有心理准备了。
念书之余兼顾课外活动、教会服事、各种聚会、外展事工等等,超级忙碌,而往返校园和教会三小时的公车路途使人疲惫不堪。某天公车上,她支撑不住,晕倒了!
她慎重考虑后,向教会小组领袖提出减少服事岗位,却被套上“选服事”罪名,遭严严训斥。“焦点都错了,真的只有多重又忙碌的服事,才能证明爱神?才叫摆上生命?” 这使她重新检视“事奉”的定义。
PK不是“八爪鱼”
2019年,一家人总算回马安定下来。教会事工有时人手不足,母亲问昭薇:“人手不够,你不加入服事吗?”
“可是,在机构里难道不是服事吗?必须是牧师、主领等等在教会里的服事,才算服事吗?”
如果有人问起母亲,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在教会里没有服事岗位,昭薇会说:“如果认为PK‘在教会里没服事’而影响了你的生命,那我反而觉得,问者应好好省察自己。我很清楚,自己现在做什么、神要我做什么。”
她认为,事工“人手不足”是常态;哪怕“够了”,当开拓新事工,又会“不足”。
“我也不认为PK就要参与一切,变成八爪鱼。这样,反而无法聚焦在上帝真正要我们做的事。”
家庭是第一个教会
一家人关系良好,是母亲詹美莲牧师最强大的后盾。
谈及成为PK前后的差别,昭薇说:“妈妈每天忙完回家还在看手机,因为信息不断,要处理各种教会问题,无形中少了家庭沟通时间。”其实,大家心里都谅解,妈妈是为了神的国度,因此一家人仍在学习从中取得平衡。
她很认同方嘉雄牧师所说:“家庭是你的第一个教会”——“先把家庭带到神面前,花时间陪伴孩子,教会工作永远做不完。希望牧者能多与家人沟通分享,并引导、一同祷告寻求神、邀请家人参与事工,而非命令与要求,这样,他们会是与你同工最好的助力。”
“牧者和家人非圣人,这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神。只因牧者蒙神选召,才成为带领群羊的牧人。希望大家能像《圣经》里的亚伦和户珥,托住摩西那发沉的手般扶持牧者,这样教会就能合一。”
“而PK们:神把我们放在牧者家庭绝非偶然,所摆上的、流过的泪,神岂不知道?别在意别人的指指点点。是PK又怎么了?我们的价值和定义从来不是来自人,而是神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