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一道门,让他们“润”进基督里——中国散居者福音事工(15.12.2024)
资料来源:网路、中国散居民圆桌会议、姐妹分享
整理:锦燕
近年来,大家都无法忽略的一个现象,就是越来越多中国人出现在我们周围。自免签证后,更是激增不少!
图源:网络
开始,他们是来旅游的。我们这里虽然没有中国的名山大川,更没有换景、换画的四季变化,却也凭借迥然不同的南洋风光,以及没有严冬、酷暑、台风的“友善”气候,吸引不少游客。后来,又有来就业的、做生意的、留学的(小学生到博士生都有)、陪读的……有些只是短暂逗留,也有不少是透过“马来西亚第二家园计划”在此长期居住。对此,本国公民是喜是忧?想来是两者兼具吧!经济受益者当然喜上眉梢,其他人则未必。举个小例——至少N次听到抱怨:“自从许多中国人爱上榴梿,它就越来越贵,本地小市民都吃不起了!”而榴梿业者与芭主自然是笑得“见牙不见眼”!
本地教会又是如何看待这现象呢?从宣教的眼光来看,这显然是个天大的契机!时代变迁、环境改变,宣教的策略自然也在不断调整。过去提起中国宣教事工,都必须得“去”;如今不然,因为他们“来”了。
中国人为何要“润”?
近年,中国网民兴起一股“润”潮。“润”的汉语拼音“run”,就是英文的跑——这也是“润”字被赋予的“新含义”。尔后,“润族”“润学”(探讨为什么润、润去哪里、怎么润)之类的名词也相继出现。
图源:网络
中国近代的发展与建设有目共睹,但民间生活又如何?上一辈经历的是从国家的落后、贫穷到各方面的发展、起飞,满满“苦尽甘来”的幸福感与荣誉感;但年轻一辈面对的,却是大部分机会已被占据,几近饱和;只有少数人才得以在千军万马中“杀出一条生路”……根据网上的讨论,年轻一代面临三个选择:卷、躺、润;卷是内卷——面对激烈的、一刻都不能放松的竞争;躺是躺平——失去斗志,退出竞争,像“咸鱼”般无欲无求;润——则是不甘躺平,又不想无止息地内卷还不保证成功;于是想逃离这个环境,到一个能生活得更“滋润”的地方。
对此,马来西亚浸信会神学院院长王美锺博士提起:近年在中国多地都出现报复社会(或疑似)的暴力事件,如:“无差别”地开车撞人、挥刀砍人——特别针对包括学生在内的弱势群体;引起社会恐慌。在这些事件背后,特别引起关注的是社会上的“五失人员”;五失包括投资失败、生活失意、关系失和、心理失衡、精神失常。他说:“我们要继续关注在大陆的福音事工,为这些有需要的人祷告,关心并协助当地教会的福音事工;同时也要关心来到我们当中的,希望能成为他们的祝福。”
马来西亚润不润?
“在过去,中国移民的选择,都是欧美纽澳等比较发达的国家;而近年,越来越多人润到了马来西亚。马来西亚教育属英联邦体系,国际学校林立,因而能成为中国学子‘国外镀金履历’的首选地之一。”王院长说。
图源:网络
因为润马的人增多,近日也常在社交媒体看到中国人分享在这里的学习、工作与生活的感受,赞许推崇的居多;优点包括:
1)各族居民多友善,罕见种族或国家歧视;
2)华人人口逾20%,有些马来人、印度人和外劳也能讲华语,语言文化障碍相对小得多;
3)物价与学费都比欧美及新加坡低廉,经济压力没那么重;
4)逃离内卷环境,感受到此处满满的、超过所求所想的松弛感(也有人开始忧虑若不能长居,回国后能否适应……)。
基于以上因素,甚至有些家庭从这里成功转到心心念念的梦想国之后,相对比之下又回来了,觉得还是这里比较舒服。
面对这庞大的外来群体,教会如何接触并帮助他们?有牧师与义工到大学教导英语会话课程,成为接触中国学生的渠道之一。也有者建议有负担的信徒申请成为大学图书馆会员,方便接触与关怀他们。
“我们不知道他们会逗留多久,不论会长居或以此为中间站往欧美,又或回到中国……但我们愿意在这段日子里成为他们的祝福,陪伴他们、帮助他们寻求生命中的迦南,建立家园,也建立上帝的家……”这是王院长的祈愿。
事工与挑战
以服事散居群体为己任的“爱全能中心”(ElShaddai),自然不会忽略这个群体。负责人蔡医生说:“目前在大马的国际留学生有17万(明年2025年,会开放欢迎25万学生前来);当中有五、六成来自中国,分布在中、南、北部。希望在大学附近的教会,能看到这个难得的福音契机,与我们一同配搭完成使命。”他们还开设了一个引入国外学生的中介公司,以提供第一线的接触,让他们可以在第一时间给予帮助。
蔡医生分享说:“首先他们会好奇并疑问——为何在马来西亚会有这样的一种服务,而且常是免费的,如聚餐、郊游、一对一的英语教读……当他们问起时,我们就会表明这一切来自上帝的爱。如果志愿者太急于把他们带到教会,会让他们更敏感。所以我们一般先以朋友身份建立关系。”
图源:mimi-thian@unsplash
这些学生有很高的流动率,以致许多教会并不那么积极参与,因为没有看到果效带来的满足感。而“爱全能中心”的团队则抱着撒种的心态——把握着他们来到国外的这段有限时间,把神的话、生命的种子撒在他们的心中,哪天他们回到国内,透过一些事情,神就在他们生命中成就奇妙的工作 ……
“在这里信主的,只有少数会留在马来西亚或‘跳’到其他国家,大部分会回国。但回归的基督徒却不能适应国内教会的聚会方式,因为有很多官方限制,听说有很多流失的。于是在新加坡、柔佛州的一些同工就开始探讨‘微型教会’的模式。让他们在马的日子,学习建立这种微型教会,以致回国后,能很自然地采用这种方式来‘繁殖’。”
另外,一位来自中国的姐妹(匿名),根据个人的观察,有以下的建议:
“一、做充分的预备,了解中国人的三观,即群体的共性。如今的中国人骨子里仍存有一些劣根性,比如:虚伪、好面子、势利、重视结果,却轻视或忽视过程;不懂得尊重与被尊重,剽窃、抄袭他人的知识产权;缺乏建立信任基础的长期合作,常见唯利是图的‘利益捆绑’等等……这些都是因为长久以来,受传统文化中糟粕思想的熏陶,以及专制独裁社会体制毒害的恶果。这都需要主内爱学习、爱思考的弟兄姐妹多学习、研究、了解中国的历史、政治、文化,尤其是近两百年来的近代史,知晓这些民族劣根性的形成及难以根除的原因。不妨物色一些高学历、有历史文化底蕴与圣经基础,且愿意委身服事又敢于表达的中国同胞,来带领他们查经。因为中国人‘尊师重教’,如果在异乡遇到有才华又善于教导的同胞老师,老师的敬虔爱主会成为榜样,学生会效仿且乐意与同胞老师沟通互动、吐露心声,拉近彼此的距离。
“二、除研究群体的共性,进行群体牧养外,还要注意个体之间的差异,这有助于个案辅导。每个人性格的形成,除了受社会大环境影响,也受制于家庭文化、受教育程度、个人理想追求等等因素。通过他们的困惑和挑战入手,来分析生命中的破口及错误的三观,以此为切入点来传福音。并且可以分享个人见证,让对方有代入感、安全感,引起对方的共情、共鸣……把他们引向基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