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» 福音版 » 星洲日报·生命树 » “福”从何来?春节文化与基督的赐福(06.02.2025)

“福”从何来?春节文化与基督的赐福(06.02.2025)

文:叶定
图源:网络
农历春节将至,华人家庭中总少不了“福”字。无论是倒着贴的“福”,象征福气降临——“福到”。或各种福字装饰,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。这一传统体现了华人对“福”的深切期待,而“求福”的观念源远流长,深入人心。
早在西汉时期的《礼记·祭统》里便有记载:“贤者之祭也,必受其福……福者,备也;备者,百顺之名也。” 这里的“备”,指一切顺利、圆满无缺,强调的是顺利的状态。周朝《周礼·天官·膳夫》也提到:“祭祀之致福者,受而膳之。” 可见,在古代华人文化中,透过祭祀求得福分,是希望借助超自然力量让人生诸事顺遂。
这种观念延续至今,华人所求的福不仅是事事顺利,还有财运亨通、财源滚滚,当然也要身体健康、出入平安,更包括家庭和睦、家宅兴旺、美满幸福。我们如何看待这些?
华人所理解的“福”,多半与今生的顺利、富足有关。基督徒若一味希望得到这些,是否就代表他非常世俗?基督徒是否必须两袖清风、才显出其敬虔爱主?或者,更根本的问题是,华人传统所求的“福”与圣经中的福分,有什么不同?这些问题不仅关乎信仰,也关乎我们如何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中,与人分享另一个视角的喜乐与盼望。
而 “福”在旧约圣经出现42次,在原文希伯来文念成“e’-sher”,字义本身有“蒙福、幸福、福气”之意,似乎与华人理解的福不谋而合。圣经《诗篇》第一篇说“有福的人所做的尽都顺利”,似乎也和华人期盼的事事顺利一样。
问题是,基督徒的人生就必定一帆风顺,大富大贵吗?事实证明,答案是否定的。《诗篇》第一篇所说的有福之人,乃是“不从恶人的计谋,不站罪人的道路,不坐傲慢人的座位”并且“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,昼夜思想他的律法”——这样的人便有福了!圣经中的“福”,不仅仅是外在的顺利,更是内在生命的丰盛与稳固。《诗篇》说喜爱神的律法、遵行祂教导的人,就像一棵树,根扎在溪水旁,生命有充足的泉源,在任何季节都能结出果子。
耶稣基督在“登山宝训”清楚地告诉我们,怎样的人是有福的:是“心灵贫乏的、是哀恸的、温柔的、饥渴慕义的、怜恤人的、清心的、使人和睦的、为义受逼迫的”——这样的人得见上帝、承受上帝的国、蒙怜恤、得安慰、得饱足。
这些福分并非外在的富足或安逸,而是与神同在的生命状态;这些福分不会随着外在环境而改变消失,却有永恒的价值,是神通过耶稣基督为我们成就的。耶稣在十字架上战胜了罪与死亡,赐下平安与盼望,让我们这些原本迷失的人与神和好,得享真正的福气。
我们可以用“恭喜发财、五福临门……”祝贺他人,关键在于,我们如何看待这些福分——我们所拥有的财富、健康、平安,当然是值得感恩的祝福。但我们也需要问自己:这些东西是让我们向神感恩,又愿意与更多人分享神的祝福?还是我们让这些祝福成为了我们的“神”,蒙蔽我们的双眼,导致我们迷失、贪恋,忘了怎样的人才是有福的?
农历新年,是一个充满喜庆和团聚的时刻,也是我们反思与分享祝福的机会。我们在春节中祝福亲友幸福平安,但更重要的是,我们有机会传递更深的盼望——这世界的福气再好,也有尽头;唯有耶稣基督带来的恩典与爱,才是永恒的福分。
分享: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