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» 福音版 » 网络扩版·新泉眼 » 以生命书写历史——全马第一间华人基督教卫理公会:槟城基督教卫理公会(闽音堂)130年(13.02.2025)

以生命书写历史——全马第一间华人基督教卫理公会:槟城基督教卫理公会(闽音堂)130年(13.02.2025)

受访、资料提供:黄约辉牧师、张振祥牧师、李仁民牧师、黄为福前执事
采访、整理:又青
马来西亚第一间华人卫理公会,就是在火车路(Gladstone Road) “开跑”的。(图源:维基百科)

曾有那么一条铁轨,装卸货物的小火车穿行老槟城,从柑仔园(Dato Keramat Road)熔锡厂开建出来,贯穿“五盏灯”(六岔路,Magazine Circus),途经“火车路”(Gladstone Road),直至海墘路(Victoria Street)码头;而马来西亚第一间华人卫理公会,就是在火车路(Gladstone Road) “开跑”的——门牌29号,一间双层旧店,19世纪末的老槟城。

随时代发展,到了1980年代,为让路商业大厦Prangin Mall兴建工程,这条火车路彻底从地图消失了。然而,教堂旧址虽不复存在,故事仍延续。

卫士德夫妇深入华人家庭

卫士德医生(Dr. Benjamin Franklin West)夫妇(图源:www.dcbasia.org)

1888年,年轻的美国卫理公会宣教士,卫士德医生(Dr. Benjamin Franklin West)偕同家人,初抵新加坡,率先开始本地华人宣教事工——教育、医疗、传道。

1895年,卫医生与刘成宗先生(Mr. Lau Seng Chong,中文名为译音,也有的译为刘生聪)北上槟城,以当时每月12.50(当时主要货币为海峡殖民地元,不排除其它货币单位并用的情况,如:槟城元、印度卢比等)[1],在火车路租一旧店为服事据点。卫医生意识到,福音工作需要更多本地领袖,于是开始神学训练及师范训练。然而,符合最低教育资格者实在太少——首批学生只有四人,没钱、没受过教育的劳工。主恩待,到了1900年,其中一人已足够优秀,受派吉隆坡负责华人福音事工。[2]

卫夫人亦是爱主的,她深入华人家庭,与穷人、妇女、孩子打交道,他们喜欢她,对她充满好奇。有次,妇女问她,到底用了什么肥皂,把孩子洗得这么白?[3]

卫夫妇一家的事奉,涵盖教育、医疗、传道、个人关怀;为做主工,他们乘搭过船只、黄包车、小马车、火车;足迹留印槟城、太平、怡保、安顺、吉隆坡、马六甲等等。[4]

刘成宗:马来西亚卫理公会第一位华人传道

而后来成了马来西亚卫理公会第一位华人传道的刘成宗先生(当时马来西亚年议会未正式成立),亦是主重用之人。资料从缺,无法拼凑他的年龄、相貌、成长背景,甚至中文名,也只是译音。他从中国受派新加坡,最初担任卫理书局印刷人员,后经谢拉贝尔博士指导栽培,成了重要的教会领袖,默默撒种,服事同胞。他1891年抵新,1895年到槟城,1899年下马六甲,3年后安息主怀。有说,当时马六甲教会事工差点停滞,只因无人能取代他的工作。
槟城基督教卫理公会又称“闽音堂”,因当时信徒以福建侨民为主,许多外来宣教士都需要学习本地语言。像卫医生,能说福建话、客家话、粤语、马来语,还懂些淡米尔语。

中文书不离手的马丁姑娘

马丁姑娘(Miss Clara Martin)勤学厦语,向本地人传福音。(图源:www.methodist.org.sg)

1897年12月抵达槟城的马丁姑娘(Miss Clara Martin)也是如此,初习厦语,不久便精通。她学中文,无论走到哪,都带着中文书,一步步掌握这复杂的语言。[5]马丁姑娘除了在槟城服事,也到毗邻的吉打居林传福音。她和一中国妇女同行,在居林挨家逐户找寻福建人,当问候居民是否“chiah pa”,而他们答“pa”,就知他们听懂方言,于是进一步做福音工作。[6]

华人父母常吓唬孩子,“红头发会把孩子抓去”,但面对马丁姑娘这“红头发”,大部分居民倒不太抗拒。据她一则居林服事的记录——有些人很友好,只是不愿接受福音;而有些出于好奇,愿意聆听;也有的拒绝她们进门;偶尔,也会遇到听过福音,且欢喜聆听的人,但后者会比槟城遇到的少一些。

忠仆不断,传承使命

拜吉牧师(Rev. George Frederick Pykett),东南亚杰出教育家之一。(图源:《槟城基督教卫理公会设教百周年纪念特刊》)

1900年,闽音堂由拜吉牧师(Rev. George Frederick Pykett)主持会务。拜吉牧师是东南亚杰出教育家之一,他除建校推广教育,也把学校当做宣教基地,槟城拜吉美以美小学(SK Pykett Methodist)便是以他名字命名(后改建为卫理美以美学院,Wesley Methodist College)。

王查姑女士——马来西亚华人年议会第一位受聘担任女传道。晚年不知何故,双眼盲瞎。(图源:《槟城基督教卫理公会设教百周年纪念特刊》)

闽音堂第一位女传道王查姑,1902年服事至1918年,主要做家访、妇女及儿童事工。她第五及第六代子孙,有些仍在闽音堂聚会;另有一位后来成了英文年议会牧师,今已退休;还有一位,现接受神学装备,即将投入牧养行列。

闽音堂历任男女牧师传道,应有40余人。令人好奇的是,女传道名单上两位服事年份不详者——“勤俭姐”与“钻姐”,念名字,颇感亲切,未知是实名否?她们又是谁?都无法考证了。

历任女传道名单上,勤俭姐、钻姐二人服事年份不详。(资料来源:《槟城基督教卫理公会设教百周年纪念特刊》)

空间不敷建新堂

火车路旧店聚会五年,人数增至百人——有的是传福音所结果子,有的是下南洋的中国信徒,而当中包括好些长老会信徒。当时槟城未有长老会,于是他们参加卫理公会,后来教会需要传道人时,也曾向中国福建长老会聘请。[7]
聚会人数不断增加,空间不敷,教会数度搬迁,终在1927年,于油较路(Madras Lane)购得地皮与旧屋一间;1934年进一步筹建新堂;1937年建竣——风格独特的欧美式教堂,红陶瓦、石砖墙、古钟楼,今为槟州受保护古迹建筑之一。
1975年,活动空间复又不敷,遂拆除右侧旧牧师楼,改建三层楼建筑,命名“八十周年纪念楼”;1995年,在左侧兴建八楼建筑,命名“卫理世纪楼”。

邱清浩牧师:教育与宣教并行

邱清浩牧师一家。(图源:www.dcbasia.org)

邱清浩牧师于1917-1920年及1927年主持闽音堂会务,并曾任数间学校校董,借兴学而传道。后来,人们形容他为“20世纪30-40年代槟城华人教会栋梁与教育家”。1928年,他与圣公会、福音堂教会领袖共创协和幼稚园,以油较路的美以美教会为校舍;[8]后来,易名为协和学校,并陆续增设了小学与中学教育。[9]他负责筹集建校基金,并从中国招募基督徒教师。

同年,邱牧师为受英文教育的年轻人开始了英语崇拜,并牧养他们。后人数增多,独立运作,1957年,加入英文年议会,这就是今位于青草巷的三一堂卫理公会。

战前就成立的青年事工务德会。(图源:槟城基督教卫理公会FB)

宋尚节掀起属灵复兴风潮

宋尚节博士(图源:cmchurch.org)

1938年,宋尚节博士来到槟城,邱牧师遂邀请宋尚节博士到闽音堂布道。宋博士的信息吸引了许多人归主,当时华人教会,掀起属灵复兴风潮。宋博士后来建立家庭小组,培训门徒外出传福音。邱牧师负责“福音队”,而他的两个儿子都参与了当时的街头布道。[10]

骆文翠堂。

闽音堂会友骆文翠弟兄,便是那时候信主的。他原是做金银纸等神料物品买卖,听了福音很感动,捐出一笔钱供布道会用。宋博士得知,找到骆弟兄,婉拒其好意,并鼓励他:既已是基督徒了,就应该放掉这门生意。骆弟兄要求多给他一些时间,但宋博士坚定回说:不要做罗得的妻子,免得错过最佳时机!骆弟兄即放下生意,再次将那笔捐款奉献给教会,从此专心跟随主。闽音堂今设有“骆文萃堂”,以为纪念。

这所第一间华人卫理公会,也是马来西亚少年军发源地——1946年成立第一分队,后迁至三一堂卫理公会。1959年,教会再创办卫理幼稚园,运作至今;而各团契、主日学、圣歌团都有良好发展。圣歌团成立于1937年,是少数至今仍献唱闽南语圣诗的诗班。

历史悠久的卫理幼稚园,运作至今。(图源:槟城基督教卫理公会FB)
日据时期,教会各种聚会短暂停顿,时局稍微稳定,日军允许崇拜、读经、祷告、唱诗。邱牧师孙子著文忆述,当时邱牧师是唯一一人,大胆向日方申请允许崇拜。他每周向日军提交讲稿,供审查批准。有时,日军还派人到聚会场所监督。直至日军投降,全马各地教会迅速恢复常态,人数激增。[11]
圣歌团成立于1937年,是马来西亚少数至今仍献唱闽南语圣诗的诗班。
槟城基督教卫理公会至今仍吟唱厦语罗马字《闽南圣诗》。

开疆拓土,植堂八所

以后,槟城基督教卫理公会各项事工稳健发展,130年来,开疆拓土,在各地设立布道所,并逐一按时收割,独立为牧区:
1903年亚依淡堂、1908年日落洞堂、1922年粤语救恩堂、1938年三一堂、1964年北海堂、1978年峇央峇汝堂、1999年丹绒武雅布道所、2015年峇都茅布道所。
卫理公会马来半岛的宣教事工,自1895年设教槟城,后陆续在全马各地展开,由北南下有怡保、实兆远、金宝、吉隆坡、巴生、马六甲、芙蓉,东至文冬、立卑等,[12]至今(2025年1月),西马共有199间华人卫理公会堂会(包括牧区与布道所)。[13]

黄约辉牧师服事41年:积极探访,从未埋怨

2019年,在槟城卫理公会服事了41年的黄约辉牧师退休了,他是华人卫理公会年议会里,少数多年牧养同一教会的牧师。他极看重探访事工,只要新朋友踏入教会,他一定上前关心,询问名字,索电话号码,翌日登门拜访。当时,千多个会友、慕道友、新朋友的名字都能记在脑子里。“牧者不是打一份工,没有牧羊人会埋怨羊群太多,我太忙了”,黄牧师说。他总是把牧师楼的门打开,青少年来来往往,就是要留宿也欢迎。
黄约辉牧师在槟城基督教卫理公会事奉了41年。(林诗琴摄)
1996年,教会来了好些从砂拉越过来念书或工作的年轻人,听不懂福建话;黄牧师决定增设一堂华英崇拜。第一次崇拜,就多达两百人。那些年,教会人数增长,两场崇拜人数,多达五百人,高峰时期有八百至千人。

主理牧师张振祥:当持续茁壮成长

2020年,新冠肺炎疫情爆发,适逢黄牧师退休,张振祥牧师接棒。张牧师曾于2004-2014年受派槟城卫理公会(2015年为安息年),此次回到槟城卫理公会牧会,当务之急是处理疫情期间,如何安排崇拜和各项事工,又如何牧养见不到面的会友。疫情后,会友流失,或不肯回来实体崇拜,是所有教会共同面对的挑战。目前,教会实体崇拜有约450人,会友名册上是约700人。
张牧师注重门徒栽培与《圣经》教导,他推广基本神学课程,努力提升教会属灵氛围。教会百年历史背景,更提醒信徒,信仰根基亦当稳固,才能持续茁壮、成长。
张振祥牧师注重门徒栽培与《圣经》教导,努力提升教会属灵氛围。(林诗琴摄)
时代与环境改变,如今传福音、布道,跟过去宣教士大街小巷叩门传福音已不同。约在十年前,教会开始以“布道团”形式,不定期举办布道会,借由儿童、青少年表演——话剧、舞蹈、唱诗、相声等,传递福音信息给大众。
近期,槟城有大量中国新移民。2023年1月起,教会开始一项新事工,使用丹绒武雅布道所,作为中国群体的崇拜场所。
张牧师是怡保人,本不通晓福建话。但在槟城事奉十多年,已能说一口流利方言,跟长者对话不是问题。这一点,和当年宣教士来华,融入当地人的精神,倒是相像。

早年执事黄为福:记忆中的钟声

七十多年前,黄为福从新加坡来到槟城,还只是个九岁孩子。他在槟城卫理公会成长、事奉,也当上了执事。在闽音堂的日子,给他留下许多回忆:
教堂右侧是一座钟楼,每主日崇拜前钟声响起,提醒信徒预备参加崇拜。黄为福的时代,敲钟已改成“电子钟”——放卡带,按按键,“咚咚咚”的声响就传播开来。黄为福“敲”过几年钟,早上11点崇拜,10:15就播放。钟楼有一嵌墙铁枝梯,爬上一层,有个假楼似的小空间。黄约辉牧师说,卫理公会的方中南会督还是学生时,远从实兆远到槟城就读钟灵中学,有段日子便是寄住于此。黄为福也记得,有个周游各地卖《圣经》的弟兄,每次也是借宿钟楼。钟楼现已停止操作,墙上一纪念牌 “张仁圆纪念楼 Teoh Jin Wan Memorial Tower,由张陈秀懿及子女捐献”——黄牧师曾追溯他们的来历背景,惜已无人认识。
从钟楼底部往上爬一层,有个小空间,早期供人留宿。(林诗琴摄)
年少时,黄为福喜欢往教堂跑。如果周末,差不多整天都待在教会。星期六下午两点半就来教会,四点才有少年团聚会,晚上八点青年团聚会。当时教堂很热闹,大门打开,他们有的会带朋友来玩耍,打乒乓什么的。
怀念这些日子吗?黄为福不作多想,脸书泛起孩子的笑容,说:“ Yeah—— it’s over.”停顿一会,重复:“It’s over”。如今,青少时期的朋友不多了,他说:“比我大的,都回天家了!” 这是一个时代的转变。
早年执事黄为福弟兄,九岁就来到槟城基督教卫理公会。(林诗琴摄)

百年文物,无可考究的奉献者

槟城卫理公会建筑物古色古香,跻身市中心,街头巷尾、前后左右不乏历史古迹、老建筑,如百年寺庙、辅友社及槟城最早女学之一辅友女校、1835年建成的犹太人墓园、步行可到的地标光大大厦等。许多游客经过都驻足拍照,而当地人,对这座教堂更不陌生。
这间老教堂,高天花板、横梁、窗棂等都保留当年设计,定期维护修葺;大堂的讲台有八九十年历史,宋尚节博士就曾使用它讲道。讲台与教堂同期制成,设计选色,与长椅、教堂门窗并会众领圣餐时跪倚的栏杆都相近。
如今,台上还有一座大理石洗礼盆,几个壮汉才能勉强搬动。刚来这间教会时,黄约辉牧师并不晓得这物件为何,还道是摆放鲜花用;直到某次从书上了解到其作用,那一年,才恢复它洗礼功能。这盆上刻有“Mr. &Mrs. Ooi Khay Bian”—— 背景无可考察、只把名字留给历史的奉献者。
李仁民牧师解释,历史悠久的大理石洗礼盆十分沉重,需六七人才能移动。
细看洗礼盆与盆座接口,有一补痕,为我们介绍教堂的李仁民牧师解释,大理石洗礼盆实在沉重,平时鲜少搬运,某次稍作移动,结果一拉一抬,盆与座接口处竟断裂,众人吃好大一惊,所幸后来补回去了。
历史长河,不尽平顺,越是长久,越是多起落,也脆弱;却感恩,一代复一代,以基督为根基之教会,在神国度里,必不衰落。而过去开疆拓土、忠心事主、有名无名、无可考察的事奉者、奉献者,既以行动生命为主书写历史,神永恒国度里,也必为他们记上一笔,没有消失、没有忘记。

[1] 槟城元,网址: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A7%9F%E5%9F%8E%E5%85%83
[2] ai Kim Teng , West, Benjamin F. Pioneer missionary and founder of Jean Hamilton Memorial Training School.网址:https://dcbasia.org/biography/west-benjamin-f

[3] Bonny Tan. Rev Dr Benjamin Franklin West – Founder of Methodist Girls’ School. 网址:https://teochiewkia2010.blogspot.com/2010/08/dr-benjamin-franklin-west.html

[4] Tai Kim Teng , West, Benjamin F. Pioneer missionary and founder of Jean Hamilton Memorial Training School. 网址:https://dcbasia.org/biography/west-benjamin-f

[5] Bonny Tan. Rev Dr Benjamin Franklin West – Founder of Methodist Girls’ School. 网址:https://teochiewkia2010.blogspot.com/2010/08/dr-benjamin-franklin-west.html

[6] A ‘Red Head’ sharing the Gospel with Kulim Chinese. 网址:https://www.methodist.org.sg/methodist-message/a-red-head-sharing-the-gospel-with-kulim-chinese/

[7] 参自黄约辉牧师记录。

[8] 黄约辉牧师 <卫理幼稚园> ,《槟城基督教卫理公会设教百周年纪念特刊》(槟城基督教卫理公会,1995),页119。

[9] 槟城协和国民型华文中学,网址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A7%9F%E5%9F%8E%E5%8D%8F%E5%92%8C%E5%9B%BD%E6%B0%91%E5%9E%8B%E5%8D%8E%E6%96%87%E4%B8%AD%E5%AD%A6

[10] Paul Soo-Hock Khoo, Khoo Cheng Hoe. Educator and pillar of Chinese Methodist Church, Penang. 网址https://dcbasia.org/biography/khoo-cheng-hoe

[11] 同上。

[12] 简永裕 <开拓、植堂、宣教——马来西亚基督教卫理公会华人年议会简史> ,《福临禾场——大马华人教会二世纪历史探讨会论文合集》(马来西亚基督徒写作团契,2005),页130。

[13] 马来西亚基督教卫理公会华人年议会 Chinese Annual Conference of《2025年通讯录》。

分享: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