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» 近期文章 » 刊物 » 文桥季刊 » 《文桥》185:因为上帝,虽难仍爱!

《文桥》185:因为上帝,虽难仍爱!

如楼(Julau, Sarawak)的下午不热,“全所哲伊班训练中心”里坐着芳芳传道和笛伴牧师。

“他是原住民哦!”芳芳笑着介绍一旁的笛伴。

“是不是奇怪我怎么会说华语?”笛伴附和道。

原来笛伴牧师是台湾布农族原住民,1972年跟随父亲全所哲来到砂拉越宣教,逗留过几年。回台后遇上当兵的年纪不能再来。而父亲隶属的台湾焚棘海外传道会曾与马来西亚政府签订10年宣教合约,到期后,父亲回国,直至1987年台湾解严,才不时回到砂拉越短宣。笛伴是全所哲次子,本来不喜欢这个地方,但上帝早在他心里撒种,只等关键时刻到……现在他每年固定来砂,与长期驻留如楼的芳芳传道,一同服事伊班原住民。


轻熟的芳芳传道打扮朴素,人很聊得开,一开始服事本南族原住民,现在参与如楼伊班族事工有3年。芳芳是道地人,本来从事会计,有明确生活目标——“赚钱”。但上帝呼召临到,几经挣扎,这个专业人士就从城市走入长屋。


笛伴牧师跟伊班族的故事是Episode 2——延续父亲的脚迹。镜头回到70年代,少年笛伴跟着父亲在砂宣教,他躺在长屋地板上睡觉,猪狗羊鸡在高脚屋下走来走去……每次雨后,湿泥巴和着各种粪臭被太阳一晒,霉臭蒸似的往上升,微风一吹十里香,萦绕整座长屋太难忍。恶劣的生活环境,笛伴实在没有好印象。回台后,他没有再来的意思。


1997年,笛伴陪伴生病老迈的父亲来砂——父亲心里挂着这边。在一个聚会,伊班牧师讲了一篇道,大意是:全所哲这次又来到这边,没有经济支持,自费,他一定是有很宝贵的东西,想让我们知道——就是耶稣基督!


伊班牧师接着说:“我们(长屋原住民)现在就像婴儿,还不认识主,等我们成熟后,也要向他那样,到别的地方传福音!”


嗡的一下,笛伴好似醒过来般,心里因这番话深深感动。他慢慢走到长屋外,祷告:上帝,如果可以,我愿意来这边!


分享: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