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访、 整理:语帆
陈玫凤说,在神是没有难成的事,只要你愿意去做,神必会加倍给你力量,而我们只要顺服和谦卑,凡事按照神的旨意。她附属砂拉越卫理公会年议会,只负责原住民主日学,一个星期一次,鉴于那个区需要一个人留守,因此她走进了诗巫再也,当时她刚毕业,并只有有几个月的工作经验而已。
她有一般女孩子的娇气,追随时尚,开朗而随和,性格傻大姐又富有正义感,从不夸口,也从不聒噪,虽曾拒绝上帝两次的呼召,最终是降服上帝的主权,一心只想讨主喜悦,只为祂而活——她走向原住民的长屋,成为诗巫再也(SIBU JAYA)的第一位女宣教士。
上帝一直都在
上帝似乎与她开了一个玩笑,在服事一年后,一次与夫婿同游,右眼突然宣告“中风”而失明,在辗转不安下,不得不放下前线的工作退到幕后,然而她的信心一点也不动摇,依然坚定依靠神,因为她知道 ——“我从母腹赤身而来,也必赤身而去。赏赐的是耶和华,收回的也是耶和华。耶和华的名当受称颂!”(约伯记1一21)。
俗语说:生容易,活容易,生活不容易。这个世界总是加给我们许多的伤痕,陈玫凤相信这些考验,也是神给她的恩典记号,是让她知道神的信实,锻炼她对神的信心,使得她情不自禁地直呼“一切都是恩典啊!”。
“无需替我感到惋惜,上帝使用了我的眼睛来祝福我,也祝福了这一路与我同行、关心我、为我祷告的弟兄姐妹。倘若我的眼睛会说话,它肯定会说——我是何等荣幸啊!正如马利亚的心一样,我尊主为大,不管情况再怎么糟糕,别感到孤单,并相信神的应许不变,上帝一直都在!
回顾过去一年半,穿梭在主日学、才艺班等的服事,孩子别扭、闹脾气,甚至因为家庭问题不来布道所;她也曾气馁、伤心,但是她不曾放弃,因为有一班牧者、长辈、闺蜜的陪伴,丰富了服事的心志,总是收获比自己付出的多。而她的口头禅:“做就对了!”,使得她“不灵光”的马来文,一时间进步神速,不但能说还能听,自己也惊叹莫名!
长屋的呼召
诗巫再也(SIBU JAYA)是诗巫的新区,范围不大,是10年来长屋走向城市,一个聚集之地,人口密集约有3万,多数伊班人、印尼人及其他原住民,华人极少。当地的居民因教育水平不高,大部分从事种植、打猎或与土地有关的苦力工作,超市场工作及办公室员工极少。
当地居民的强项是建筑,一旦有长屋被烧,他们能在一个星期内建好;而凡是有泥土,他们就可以种植。这里的人大部分是已经走出贫穷的原住民,经济不错。他们都听过耶稣,曾受洗,并有信心上天堂,但对信仰认识不深。
2013年重生后,玫凤也曾有2次清楚听见神的呼召,神总是用很奇妙的方式,每一次都给她两个字,第一次是“宣教”,第二次是“长屋”;而她却因不舍家里的爸爸和弟弟,还有对于长屋的刻板印象,厕所的粪物直接掉进在河溪,蛆虫都显而易见——她与上帝拉扯,许诺每一年就参加短宣,作为交换条件。
上帝却和她“玩真的”,提醒她福音回传时代,需要我们来回应这个时代的需求。外国宣教士离乡背井来到我国,把福音种子传给我们,我们当把这个使命传承下去,倘若我们做不到,难保有一天,由原住民把福音回传给我们。
“回想参与短宣期间,刚开始几天总是难适应,后悔之心随之而来,回家念头萌起;咬紧牙根撑过后,这些的念头消失无踪。”——望着一张一张渴慕、喜乐的脸孔,深深感受服事中换来的成就感。而在印尼的短宣中,也让她对长屋有了全新的认识。
面对信仰生活化问题
原住民最大挑战是家庭、婚姻、早婚、未婚生子,他们的家庭一般上都不快乐,很多时候,都是父母出外工作,留下孩子照顾孩子;对于离婚的现象,孩子早已经麻木,也觉得很平常,但他们心里那份爱还是有缺口;此外,他们不会因为家里的关系而不开心,唯一被父母责骂时会哭一下,发泄发泄。
原住民的孩子,其实很简单,你只要愿意陪伴他们,他们就会“死死”地跟着你。一般上他们很少主动诉苦,因为他们不觉得有问题;玫凤说,爱就胜过语言。初来甫到,不知从何着手,逐家探访开始,果效真的很好。布道所每个星期都有约三至五位老师委身,轮流教导主日学、兴趣班、补习班和辅助班。青少年组,6年级大约10位,小朋友则有20位,有超过30-40的人数。布道所只做小孩的部分,大人,则由一名韩国卫理公会和伊班族的牧师负责。
她坦言,华人对原住民还是有歧视心理,吸毒也是他们大人严重问题,他们的信仰还不能生活化。但是在陪伴中,发现孩子若稍有改变,心里确实欣慰,像才艺班过去需要福音车去载,如今他们能自己走路过来;过去缺席没有通知,现在会有交代,有时候还比老师早到布道所。
曾接触一位来自西马的妈妈,丈夫失业,家境清苦,育有4位孩子(三男一女),曾探访多次,反应都非常冷淡,很难与她打开话题。有天家中两兄弟突然不来布道所,她探访他们,才知道家里的状况,进而从中调解,两兄弟相抱和解,也抱抱妈妈,那天后这位妈妈的心溶化了,也看到了孩子的改变。
当接到这位母亲说起孩子的生日时,陈玫凤二话不说买了两个蛋糕,大的给孩子,小的则给了妈妈,她感动得眼眶泛泪,隔天还发信息道谢,并愿意提起自己心中的苦楚与委屈。
“我心里真的很激动,能打动一位冷漠的母亲,真的很不容易,这一切都是神的恩典,透过神的爱来感动他们。我当下真的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,也很有意义。”
宣教问题不是语言
陈玫凤说,自从妈妈过世后,爸爸从未反对她的信仰,弟弟对她全时间服事一点也不稀奇。她自己也始终没怀疑神的带领——放弃的念头确实有,却感谢身边的属灵伙伴疏导,才能坚持走下去,一切都有很多变数,就一直告诉自己“只要做就对了!”
“过去我是问题学生,不爱读书,现在与原住民的孩子在一起时,我能理解他们,虽然国语差,却仍然能明白他们说什么,因此宣教问题不是语言,是自己的目标要够清晰,一切的难题都能消除。”
她说,诗巫再也极其需要男同工,有些问题女生不方便处理,特别是吸毒问题。她希望华人教会能走出教堂,活在当下,祝福更多的人。她现在虽然不能站在前线,却能在背后为他们祷告,倘若想念他们,若眼睛无碍就会驾车去找他们,一解思念之苦。
她感谢先生总是在背后支持,在艰苦中与她一起面对,也谢谢曾经与他们一切并肩作战的队伍,若不是他们愿意投下时间,一切都不能成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