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» 福音版 » 【疫情影响自杀率上升】——心力交瘁,出路在哪里?(1/3)

【疫情影响自杀率上升】——心力交瘁,出路在哪里?(1/3)

受访:廖鸿玉(资深圣经辅导员暨社会关怀义工)
采访、整理:又青

数据报告

🔴 根据世卫组织调查,2020年新冠肺炎大流行,导致全球93%国家的关键心理健康服务中断或停止,而这期间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却大幅增长。


🔴 2020年12月7日东方日报报道,根据大马皇家警察部队(PDRM)统计显示,2020年3月18日至10月30日之间,全国共有266人自杀身亡,超出同时期新冠肺炎病毒死亡人数(249人)。


🔴 2020 年3月25日至8月,马来西亚卫生部设立的求助热线一共接获11,791通电话;其中约半数咨询事项与情绪和心理支持相关,如:压力、焦虑、绝望等;而导致问题的可能因素包括疫情期间失业、经济压力、孤独、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等。

一、拒绝疫情带来的“副产品”:急速增加的精神和心理健康问题

资深圣经辅导员暨社会关怀义工廖鸿玉说,疫情期间意图自杀个案明显增多,其他个案包括:亲子关系紧绷、婆媳纠纷、同事失和、上司下属纷争、夫妻分居或离婚等。廖鸿玉说,这是因为大家都找不到情绪的疏导途径和方法,像走在黑暗的隧道,见不到尽头,心中没有乐观火焰,更看不到转机。

廖鸿玉说,新冠肺炎病毒的“不确定性”——确诊病例升降不定——导致很多焦虑症病人受到影响,因为他们就是无法忍受“不确定”。若已正式患上焦虑症或恐慌症,病人最好寻求专业治疗,如:辅导员、心理治疗师、宗教师;严重者可以寻求精神科医师帮助。她说,最重要的是病患及时发现,医疗效果就会比较理想。

二、如何知道自己的情绪问题已成了疾病?

若最近情绪严重变化,且持续了好几个月,基本生活出问题,如:长期失眠、暴瘦、身体功能出现问题、患上疾病(包括高血压、胃痛、便秘)等,就可能是精神疾病。

若没有心理疾病,只是因为适应新常态而有压力,则不一定要寻求专业治疗。廖鸿玉建议大家:

1. 调整心态,以平常心来适应新常态。
2. 筛选有权威的新闻媒体来阅读资讯。
3. 保持均衡饮食。
4. 向信任的人倾诉。
5. 寻求宗教信仰的帮助。


这些看似简单的应对和防范措施,能够带来很大帮助。她也提醒,多留意身边人有没有出现以上症状,若有,及时伸出援手。

三、 自杀者三个心理阶段——如果一切能重来,别让他们经历

一般而言,一个人从萌生自杀念头到采取行动,会经历三个不同心理阶段:

阶段一:挣扎纠结期

1. 处在这阶段的人已经想到了“自杀”,虽尚未决定是否采取行动,但已将“自杀”纳入认真考虑的范围。
2. 经常在死与不死之间徘徊摇摆,内心十分纠结——活下去,似乎很艰难;死,动力又不强烈。


阶段二:呼求期

1. 处在呼救期的人不光想到了自杀,且已决定了要结束生命,但还没仔细地计划和准备。他们十分纠结,一方面意识到自己可能将要结束自己的生命,对死亡深入思考,也明白自杀意味什么;但另一方面,他们对这世界还有一丝留恋和不舍,对死亡也有一定的恐惧。
2. 他们会向周围的人透露自杀的想法,看看是否有人关心自己、自己对他人而言是不是想象中那么可有可无、有没有人愿意帮助和支持。这阶段的人可能已开始尝试自杀。


阶段三:平静期

1. 当呼求没人答应,深思熟虑后,他们可能会进入瓶颈期。这时,他们已经做了最终决定,这很可能是自杀前的最后一个阶段。
2. 当身处逆境并想自杀的人,在得不到任何治疗或有效干预的情况,突然如同恢复正常、情绪平静,甚至欢欣喜悦,很可能表示他们已不再纠结,下定决心要自杀。


廖鸿玉说,处在第一阶段“挣扎纠结期”的人,只要身边人多一些陪伴安慰,轻轻一拉就能把他们拉回来。遗憾的是,疫情期间人人自我隔离,自身难保,因此容易忽略陷入困扰又不能自救的人,错过了把他们拉回来的机会。


(待续)

分享: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