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» 福音版 » 星洲日报·生命树 » 恪守初心:叶丽娟的社工之路(11.05.2023)

恪守初心:叶丽娟的社工之路(11.05.2023)

受访:叶丽娟
采访整理:吴兆慧
“妈咪!妈咪!妈咪回来了!”
一群年过半百的“孩子”望着从门口进来的“妈咪”,兴奋地扭动身体、拍手叫好。
叶丽娟(Wendy)——“妈咪”,投入社会工作近35年,服务的群体涉及长者、智障人士、癌症患者、单亲妈妈等。其中广为人知的,便是成立了佳宁之家——位于雪兰莪加影,弱势群体的庇护所。
她不为名利,只为顺服神,爱神所爱。换来的,便是这一声又一声真挚的“妈咪”。

被忽略的“老五”

10个兄弟姐妹,排行第五,叶丽娟从小感觉自己“不上不下”。幼时,看见其他小孩投入母亲怀抱,她有样学样,却被推开,一句“走开,别来烦我”让她深感受伤。
“爸爸妈妈每天为生活刻苦割胶、经营咖啡店,要照顾这么多孩子,没多少时间给我们。因此,我立愿长大后要努力赚钱,自力更生。”
长期缺乏父母关注,叶丽娟好胜、叛逆,中学时期常常顶撞父母。有次,母亲向其姐姐投诉说:“这样的女儿,给我1万令吉我也不要!”
“我一天的零用钱才5仙,我拿起笔写下1万令吉有多少个零……忽然就意识到自己是多么不孝!那天起,就决定善待父母,不再顶撞。”
中学毕业,她到板厂公司上班,表现不俗,获上司青睐,训练她独立思考和办事,为她往后的事业路奠了基。
她收入可观,主动帮补父母的咖啡店生意,又翻新住家,给父母更舒适的环境。她有个梦想——自立公司,然后上市,这样便能挣大钱。

放下一切,跟随耶稣

这样自强自主的人,是怎样放下一切,跟随主的呢?16岁那年,叶丽娟参加学校的基督徒团契,深受感动,决志信主;然而,她早在两年前便想“拜耶稣”——
当时,她心情低落,躲在屋外草丛哭泣,瞥见邻家一群基督徒欢聚歌唱,内心触动极深。她举头望天说:“耶稣,我不认识你,但长大后我要拜你,因为我看这群相信你的人打从心底快乐。”
长大后,即使事业再忙,她也不忽略教会的事奉。26岁,她当选为姐妹会主席。年轻,经验尚浅,不免引来质疑。但她不畏艰难,担起责任,每周驾车带着姐妹们逐户探访,关怀会友。
惟她发现,探访对象皆为基督徒,且大部分为大学毕业生,生活并不成问题。于是,她开始将目标转向社区内孤苦无依的群体,了解需求,自掏腰包为他们添购必需品。
随着关怀的群体越多,神的呼召越来越清晰。她是事业心极强的人,却决定放下工作,全心投入当一名社工。上司为留她,甚至出让部分股份,但她去意已决。
没有了经济来源,叶丽娟转行产业买卖,无需再朝九晚五,也有时间投入社会工作。靠着敏锐的洞察力,她做得“风生水起”,甚至帮助多所教会购置产业建堂。

值得吗?

2003年,叶丽娟创立佳宁之家,理事议决收留60岁以上长者。未料,癌症患者、智障人士、单亲妈妈、戒毒者纷纷上门求助。最终,秉持基督爱人的精神,也接受无依无靠、无亲无故的人士,且不收费。若有人离世,中心也会协助,从购买坟地至建造墓碑,全力负责。
“尤其弱智妇女,在外时常被欺负,占便宜甚至性侵;我们特别担心,尽量接受她们。”
佳宁之家前方是一片湖,市民闲暇时在湖旁钓鱼,很是惬意。院内,叶丽娟精心打造,栽种花草果树,环境清幽宁静。但成员所享有的安宁,并非一朝一夕得来的。
佳宁之家曾面临种种难题:资金不足、遭投诉、被罚款、市议会召见、被驱逐、迫迁等等,叶丽娟四处奔波,受尽煎熬,其中心酸只有自知。
再热爱,也会消耗。期间,她曾陷入怀疑,尤其身边的朋友事业有成、生活富足,难道自己一生就这样,放弃梦想,服事弱势群体?她内心涌现不甘,不断祷告,祈求神指引。
2005年,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颠覆了她的想法。
3名女儿患上骨痛热症,病危入院,生命岌岌可危,其中一名甚至血流满口,她探望女儿,上车后崩溃大哭。她祷告——“神啊,你给我的孩子,不能拿走啊!”
神让她看见,生命所在乎的,是金钱换不来的;若失去最重要的,赚再多钱又有何意义?
孩子最终平安无事,她也遵守对神的承诺,“你要我做的,我愿意继续为你做。”

瓦器里的宝贝

踏入佳宁之家,欢乐的氛围感染全场。成员们热情挥手,随音乐起舞,欢迎到访者;较害羞的成员则在旁坐着,腼腆微笑。在这里,长者、智障人士、戒毒者都是一家人,不分你我。
跳舞是成员们非常享受的休闲活动。
虽然如此,中心不乏“小风波”,像遇到不顺心的事便拉长着脸,对社工破口大骂的长者、还有把风油塞满口袋,被发现后委屈哭泣的、癫痫症发作的智障人士等等。每次,社工都耐着性子调解或协助。
特定节日,叶丽娟会带领成员聚会,成员从排椅子、带领敬拜、祷告,一手包办。许多未未信主的成员在聚会中认识神,信了主。
叶丽娟(右起)鼓励佳宁之家的成员带领祷告。
“对于有能力工作的智障人士,我们替他们找份简单的工作,像是到咖啡店帮忙。虽然薪金微薄,但至少学会一技之长。”
许多人不知道,收容中心接受援助也需谨慎。千帆过尽的她,多次被利用,让人心寒不已。
“有的人会假借慈善名义筹款,再从中牟利,送来的物资常常货不对板。曾经,有团队浩浩荡荡送午餐来,在门外拍了照,拍拍屁股走人。打开饭盒,里头是米粉配酱油。”
叶丽娟很能开解人,不时接到电话,是寻求辅导,也有的亲自前来找她。当中,有的是自愿,有的是父母强迫。她处理从不收费,试过电话配套未推出以前,一个月电话费高达2000令吉!
随着求助者增多,有人质疑,她从未受训,可以提供辅导吗?对她来说,她只是聆听、陪伴,让求助者心灵上不孤单,有人一起面对,解决问题。
“这条路不易,但圣经非常强调‘爱’,若不是信了耶稣,也许我不会选择这条路。”
经历神完全的爱,她谦卑自己,透过基督的眼光,看待遭遗忘的弱势群体——每一位,都是宝贝。而神,从未忘记祂的儿女,祂顾念、眷顾人,比她爱他们更多。
踏上这条路,成为他们的“妈咪”,叶丽娟不后悔,不言弃。

张志铭(癌症患者)

张志铭患上小肠癌时,无法接受,陷入绝望,各种疑惑出现在脑海——自己这么年轻,怎么就得了绝症?
身为修车员,他确诊后屡次到医院动手术,随后装上粪袋,再无法如常工作。他无家可归,经朋友介绍,联络上叶丽娟,并于2022年5月入住佳宁之家。
“在这里,大家融洽相处,很有爱心,也不会把我当病人看。我受分配简单的工作,载送长者复诊、检查中心的汽车、打扫等,生活充实,是我想要的生活模式。”
他感激叶丽娟在他落难时伸出援手,不至于流浪街头。

杨全荣(社工)

在佳宁之家工作近1年的杨全荣,此前从未有社工经验。这里,他学习协助成员洗澡、擦身体、喂药,载送他们到医院看病、拿药等。
初期,他无法适应成员的习性,但转念一想,问题是否出于自己,需要操练耐心?于是学习包容、忍耐,渐渐地,工作越来越上手,与成员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。
最困难的不是日复一日的照料,而是突如其来的离别。入职以来,他经历数位长者因病离世,照料许久的人忽然不在,他深受打击,很是伤心。
“成员们生活简单、为人真诚,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。喂食吃饭时,即使无法开口说话的长者,也会睁大双眼望着我,眼睛亮亮的。”
如今,杨全荣照顾成员已得心应手,深得他们喜爱,也成了他们口中的“哥哥”,出外回到中心,一句“哥哥,你回来了”足以融化人心。
分享: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