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» 福音版 » 南洋商报·牧羊人 » 特殊孩子勇敢踏出去,我们愿接纳吗? ——诗巫卫理关怀中心,牵着蜗牛走入人群(21.07.2024)

特殊孩子勇敢踏出去,我们愿接纳吗? ——诗巫卫理关怀中心,牵着蜗牛走入人群(21.07.2024)

受访:黄其薇(诗巫卫理关怀中心主任)
采访、整理:又青
拍摄:诗琴、又青
“我们一直以为,差一点就要成功了,差一点……情况怎会突然反转呢?” 黄其薇,诗巫卫理关怀中心主任说。
有个高功能自闭症孩子,是诗巫卫理关怀中心学员。他父母关系不和,家庭氛围紧张;而这孩子有时控制不了情绪,会打妈妈。
好多个周末,老师们勤奔他的家,不只为这孩子,也为这个家。某天,他情绪爆发,打了中心其他学员,被令暂时休学。在家,他情绪波动越来越大,最后,被家人送去古晋一所疗养院。
这是十年前的个案。
“我们很挫败,还是无法挽救,他的父母还是离婚了,这孩子身边如今也没家人。”
而这件事教会他们:“第一,我们是有限的,许多事情不完美;第二,我们不愿再失去任何一个孩子!”

能否融入?取决于社会态度

黄其薇:“有时候,我觉得在天堂里的,就是像他们一样的人。”
22年前,电脑系毕业的黄其薇,加入诗巫卫理关怀中心作同工。当时,父母不断问:确定要在这里工作吗?你念电脑,出路应该更广,薪水更好;有时又问:你天天看着他们,以后你的孩子会不会也有障碍?
那是她第一次感受到旁人对特殊孩子的误解。
“那年代,很多人看那是种传染病。我们带学生外出用餐,旁人一直看,好像他们是奇异的动物。”
自1998年6月正式成立,开始运作,诗巫卫理关怀中心就不断举办醒觉运动,消除社会对特殊孩子的负面观念。他们开办智障青年训练课程、职业培训、社区家园、早疗课程等等,帮助学员独立,生活自理,并融入社会。
早期,卫理公会只在诗巫设关怀中心,一些父母长途跋涉,从加拿逸、民丹莪,最远的有民都鲁,每周两次把孩子送来。现在,砂拉越各地,如:古晋、民都鲁、美里已经能找到这些资源。
努力了近二十年,诗巫社区对特殊孩子的接纳与包容提升许多。
“走在外面,公众人士会对他们微笑,鼓励他们。有次,一名学生情绪不稳,忽然大喊大叫,有人主动走过来问:需要帮忙吗?” 其薇这话,透着一种成就和喜悦。
 “特殊孩子的家人愿不愿意把孩子带出来,取决于社区的态度。”——是啊,如果孩子们勇敢踏出了第一步,社会给他们的反应又是什么?

工作坊培训,累积实战经验

2006年,中心迁入属于“诗巫社区服务团体”的“爱之家”(AGAPE Centre),与另四个单位提供“一站式服务”给特殊需求的孩子和成人。其中,诗巫卫理关怀中心、刘钦侯儿童护疗中心、诗巫特殊儿童协会与诗巫自闭症协会,都提供不同类型的早疗课程;诗巫特殊奥运会则开放给8岁以上特殊儿,借着游泳、羽球及乒乓训练他们。
诗巫卫理关怀中心有儿童早疗及成人工作坊,分别有123名及90名学员,障别包括:自闭症、过动症、学习缓慢、罕见疾病及脑性麻痹。
其薇领记者参观中心。底楼餐厅设在大门入口右侧,前台有服务人员和冲茶头手,都是经过特训的优秀学员。
“我们要一杯咖啡、一杯美禄。”
“美禄、咖啡、奶茶……全难不倒我。”(设计对白)
冲茶头手利落行动起来,一下洗杯,一下倒奶,在小小的前厨房走来走去,非常忙碌的样子。冲泡好了,他拿起手打蛋器,双掌奋力地前后来回搓动,一杯泡沫满满的kopi tarik和Milo tarik就可以上桌了。我们在旁边看的人,莫名感到一种纯粹的快乐。我们举起杯子说要跟他合影,他拉下口罩,一张脸圆圆的,笑得见牙不见眼,是个可爱的大孩子。
后厨房可忙碌了,我们不敢太靠近“战区”。前面几个人切菜,后面的在洗菜,至于掌厨的姐姐没有时间跟我们打招呼,转头看了一眼就继续专注她的锅和铲,沙沙沙地在炒饭。
高功能学员能胜任难度更高的任务,如煮炒。
想起早上抵达中心,走进女厕,见一名学员在洗地板,发出刷得极起劲才有的“擦擦擦”,临走前“按程序”关了灯,留下在黑暗中的我们,哭笑不得。
高功能者学员通常能自理,他们在中心接受工作培训,如:食品代工、烹饪训练、冲泡饮料、烘焙面包、洗车、打扫等等,预备将来进入职场。其实,这当中有些工作,一般孩子也未必胜任呢!
为培训学员成立的“mcc café ”,食物口感佳。
产品包装部。
而日间训练,则为功能较低的特殊儿设立,他们学习剪指甲、冲凉、社交等等。
2006年至今,中心已训练约有10多名学员,能独立在外工作。
学员用力刷洗汽车脚垫。

天堂里,就是像他们一样的人

其薇形容,培训特殊孩子,就像牵着蜗牛去散步,即使老师努力了一年,学生也只进步一点点。
有个孩子,从不使用家里以外的厕所,每次外出,一旦有“急事”,就吵着父母回家。老师们为此想尽办法,学生还是做不到。直到一次,他终于突破了,老师学生几乎要欢呼起来!
其薇说:“就是这些小事,反而使我们更记得,如何来‘感恩’。这份沉闷的工作,如果要持久,就要从小细节发掘学生的进步,看见神在他们身上的作为。当然,学生有时也会激怒我们,若非上帝——背后的支援与靠山——我们也难以支撑。”
可是,其薇还是乐意称他们“天使”——哪怕惹了你生气,翌日还是满脸笑容来找你的孩子。她说:“有时候,我觉得在天堂里的,就是像他们一样的人。”

如果有一天,谁也不能依靠……

黄其薇将大半青春奉献给了这些步履缓慢的大小蜗牛,陪他们攀小山坡,过小河流。是什么,使她愿意这么做?
某次,他们带着孩子参加福音营,期间有项“障碍游戏”活动。在独木桥一端,站着一个满脸恐惧的孩子。老师多次鼓励他走独木桥,他无论如何不敢。
“好,那我们祷告!‘请耶稣来帮我’,我对他说。祷告以后,他真的走过去了!”
其薇稍稍抑下忽然涌上的感动,继续说:“真的,成事在上帝。”
20年过去,这走独木桥的孩子已40岁,年迈父母不能时常载他来中心,但每个月,他参加特殊孩子的基督徒团契。如果有一天,他谁也不能依靠,或许他还会记得——“耶稣,请来帮我!”
不完美,又如何?
分享: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