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» 福音版 » 网络扩版·新泉眼 » 恩赐不是一切,人还有责任(03.09.2024)

恩赐不是一切,人还有责任(03.09.2024)

文:邓福祥
图源:unsplash@anna
若你参加教会崇拜、各类聚会活动已经行之有年,对家主各分五千、二千和一千给三个仆人的比喻(太25:14-30)应该耳熟能详。传统上,一般都把五千、二千和一千解释为:上帝按自己的 主权 把恩赐分给门徒,每个人都有,至少一千。以往我们读这比喻,多聚焦于 恩赐 ,强调“天生我才为主用”,我们身上不同的恩赐需要发掘,继而发挥并发展。
不过,如果注意经文,主人是“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:一个给了五千,一个给了二千,一个给了一千,就往外国去了。”(太25:15)意思是,分银子之前,其实已经有了才干——才干比较强的,多给一点,才干比较弱的,少给一点。因此,五千、二千和一千就不可能是指“恩赐”或“才干”,更准确的解释是指“责任”。简单来说,每个人都有才干或恩赐,也有相应的责任——恩赐越大,责任自然越大。
另外,在比喻中,当第一个和第二个仆人拿着主人赐予的银子去做买卖,又赚到相同数额的银子之后,主人随即各别称赞他们:“好,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,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,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;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。”称赞的话虽然一模一样,但“忠心”再次被强调(一共出现了四次),显然,这是比喻中安排第二个仆人出现的重点之一。
责任不管大小,都需以忠心为本,都需要忠心地向主人交账——不以责任大而埋怨,也不以责任小而不负责任,比喻中就特别突出了那拿一千的,不负责任的行为。何谓不负责任?
第一,那得五千的,又赚了五千,才被称良善忠心;换句话,若只赚回四千,仍然无法得到良善忠心的美誉。因此,所谓“负责任”,不仅是发挥恩赐,更是忠心尽责,重点是,不只把事情做完,更要把事情做好。这提醒了所有服事者,我们愿意 服事 ,把恩赐献给主用,很好;但不够,作为负责任的仆人,不是做完就算,而是把最好的献上才算。
另一方面,第三个仆人拥有恩赐,却轻看主人赋予的责任,因此受责“又恶又懒”。这样的指责,对现代忙碌的人来说是难以入耳的——君不见我们朝九晚五,营营役役为业绩、为升职,向上司、向顾客低声下气、忍气吞声吗?何恶之有?我们为家庭幸福胼手胝足,劳心劳力,又怎会懒呢?然而,这是一个 天国 的比喻,拥有恩赐,以及相应的责任,都是指着服事上帝而说的。换言之,若我们使用恩赐,只为达到自己的好处,却不以神国的事为念,此为又恶又懒,也是不负责任。
法国文学家,也是诺贝尔 文学 奖得主的加缪 ( A. Camus,1913-1960 ),他在《误会》这部戏剧作品中,描写男主角少小离家,二十年在外奋斗,后来事业有成。然而,面对娇妻与财富,仍有缺憾,因为他想起了家乡的家人——他想回家。
妻子问他:“难道有了幸福,你还不满足吗?”
他回答: “幸福不是一切,人还有责任。” 这话成了经典台词,但我觉得,还需要读完后面的句子,才能了解这话的意思:
“我的责任是找回我的母亲、我的祖国。” 加缪透过主角之口道出,真正的幸福,不是单单为自己,还要对他人负责任。
同样的,回到耶稣的比喻——恩赐不是一切,我们还有责任。作为天国的子民,圣灵按己意把恩赐赐给我们;可是,恩赐不是为我们自己,人还需要对天国有责任感,这种责任感促使我们“不以人自己的利益和享受为本”,而是“以神国的事为己任”,把最好的献给神。
分享: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