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光岭的浩瀚星辰——记甲洞卫理公会40周年(20.10.2024)
文:陈嘉欣
甲洞卫理公会,坐落在星光岭(Taman Sri Bintang)的山上,一栋三层楼高的独立建筑物,占地约1万4000多平方尺、外部设计简约却大方。金色的十字架安静地依附在教堂前的墙面上,为这栋建筑赋予其独特的意义——我们称为的“教会”一词,广泛用在基督徒聚集的地方,希腊原文含义是“被呼召的人们”,即是一群被呼召的基督门徒组成的群体。
24年前,甲洞卫理公会从旧的堂址搬到这里,于2000年竣工的教堂,至今几乎不见历史的痕迹,却静谧地印证了教会的成长与跨越。
更恰当的说法是,建筑称作教堂,静如处子;信徒的集合称作教会,动如脱兔。
上两个月,甲洞堂于7月7日庆祝40周年感恩庆典,我参观了教会特设的历史走廊,板子上轻描淡写地带过甲洞堂的历史里程碑。初期先贤前辈为教会流下心血和泪水,如今是各肢体茁壮地成长。
从当初人数不达100人的布道所,如今发展成1000人的“大型”教会(不包括已成立牧区的5间布道所),承载了教会前辈的筚路蓝缕,也见证了后辈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与栽培——我们携手同心,跨过年龄和文化,跨越挑战和试炼,关关难过关关过;交差在跨过与跨越,入世与出世之间,教会成为星光岭里,照亮社区的浩瀚星辰。
甲洞堂为40周年感恩庆典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,有诗班献诗、弦乐队,主日学舞蹈呈现,感恩午宴。而联合崇拜和庆典前,也连续10天午间禁食祷告会等。这沁心庄严的献祭,都是教会不同年龄层,不同背景的弟兄姐妹,同心练习、筹备,展现异曲同工之美;我们各自绽放,也合一服侍。
甲洞堂除了周期性到泰北和印度宣教,近年来,教会也开始了跨国籍和文化的牧养——巴基斯坦人的崇拜。
话说7年前,一户巴基斯坦人家来到甲洞堂参加英文崇拜 (时任主理是莫泽川牧师),负责英文崇拜是饶家发退休牧师(已故)。7年后的今天,他们设立了约35人的巴基斯坦崇拜,每周日在“门训中心”,数个家庭携老带幼,身穿巴基斯坦传统服装,用乌尔都语敬拜、祷告、听道。这对甲洞堂而言,是极大的突破与跨越。能够牧养一群被压迫的难民,并与他们分享我们的丰盛,呈现耶稣“将福音传遍天下”的教导,是多大的祝福啊!
就这么一次,我与一位巴基斯坦年轻姐妹交谈,她说她想找份工作以减轻父母的负担,随口问起我是否知道哪里有职缺。后来我联络上教会一名弟兄,给她介绍了一分在幼儿园的工作。她工作找着了,高兴得连声向我道谢——啊!这不过是举手之劳。
日后,我在英文崇拜见到她,她脖子上披着一条巴基斯坦风格,金蓝色的围巾,便随口称赞她一句。我随后转身处理其它事情,正准备离开时,她走向前,执意要把围巾送给我。我一时惊讶,连忙推辞;但无论我如何婉拒,她都坚持,还说这是她和母亲的心意,她母亲在旁边也频频点头。我最终熬不过她的好意,只好接过——“物轻情意重”,这是我这辈子披过最温暖的围巾。
这点点滴滴的爱与温情,堆砌起来,便是教会成长和壮大的向心力。但愿教会的光和热,能像浩瀚星辰,在星光岭闪烁,照亮社区。
甲洞堂40周年感恩庆典,见证了上帝的恩典有如“牛奶与蜜”,大大地浇灌着教会。诚如YB 杨巧双在爱宴上恭贺甲洞堂说,教会忠心地为社区服务了40年;简单明了,铿锵有力。
的确,甲洞堂40年来不仅给弟兄姐妹灵命牧养,更是越过教会的四面墙,走进社区,如《诗篇》所说,“为贫寒的人和孤儿伸冤,为困苦和穷乏的人施行公义”(82:3-4)。
甚愿我们在此纪念性的日子,跨过不惑,跨越未知,不忘继续打破香膏,倾其所有,为主献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