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邓福祥
在教会圈子里,传道人经常需要解答许多信徒的信仰“疑难杂症”。日子有功,传道人经验老到了,对于解答问题也游刃有余,无论你的问题再刁钻复杂,放马过来,包你满意。久而久之,就好像一加一等于二,二加二肯定等于四一样,大家都有了一套标准的信仰答案。这并不是坏事,问题是答案与信心之间的关系,是互相调和的吗?如果是调和的,岂会依然保持现状而没有产生相对应的激情?
前阵子再细读《马太福音》,读到从东方来的博士朝拜耶稣基督的记载。(太2章)在追寻基督将生在何处的过程,祭司长和文士们正确无误地回答了希律王的疑问:“在犹太的伯利恒,因为有先知记着说:‘犹大地的伯利恒啊,你在犹大诸城中,并不是最小的;因为将来有一位君王,要从你那里出来,牧养我以色列民。’”(太2:5-6)——答案正确无误,满分!可是,作为读者的我却没有半点惊喜,反而内心发凉,诧异这群宗教人士非常冷静地引经据典,预言救主会降生,却没半点迎接救主降临的激情。而更令我战兢的是,经文好像一面镜子——我仿佛看见了自己!
这不就是我的写照吗?做基督徒久了,听道听多了,标准答案如数家珍,可是答案是答案,我是我,两不相关。我想起曾听人说过一句半开玩笑的讽刺之言:“你们做牧师的,在教会久了,不再像牧师,却更像律师。” ——不是吗?对任何信仰问题都可以对答如流,有如一位职业律师,受过专业训练,就可以辩才无碍,甚至义正词严地响应公平、公义的问题,却不一定会以生命投入、与他所知的相呼应。我想,这不仅是我,也是许多基督徒的生命写照——特别是沉浸信仰已久的信徒。
东方来的博士对“犹太人的王降生”这件事,虽然模糊不清,仍不惜长途跋涉,风尘仆仆而来;当知道耶稣在伯利恒时,他们的反应是“大大欢喜”(太2:10);当找到了耶稣,他们是俯伏拜他,并献上只有君王才配得的礼物。(太2:11)——真实的敬拜,除了头脑认知,也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激情和生命的投入。
相对于东方博士一连串主动又积极的行动,似乎让人看出马太有意借此暗讽那班宗教人士,虽然对先知预言背诵如流,却显得被动,甚至无动于衷。
你有正确的信仰答案,又熟悉圣经,但对上帝的回应是如何?若真理的追求变成问与答的游戏,只满足头脑知性的要求,却毫无激情可言,那你只是“鸣的锣,响的钹”;若信仰的生活沦为例行公事,或心灵慰藉,而不是把自己当作活祭献上,那么必然的,主耶稣多次强烈谴责的那班假冒为善的宗教人士,其实就是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