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» 近期文章 » 刊物 » 先读为快 » 我为什么写《电影和新闻中的沉沦与救赎》?

我为什么写《电影和新闻中的沉沦与救赎》?

文 / 齐宏伟

《电影和新闻中的沉沦与救赎》整本书最初的感动,来自于我所属教会的“福音茶话会”服侍……

所谓福音茶话会,我们一般亲切地简称“福茶”,也就是发动基督徒邀请熟人来听福音。这些尚未信主的朋友来了,听听见证,喝喝茶,听听道……

每本书都有自己的故事,而我后来才知道。

对,我这是在说自己写书的事儿。

不过,说是我在写,但总似乎是书借着我,在写它们自己。

就像我写《歌手》(2010年,香港天马出版社)中那些故事的那阵子,就有很多像果果啦、梦扬啦、丁丁啦、巴达斯克啦等人跑到笔下,简直让你停不下来,写完一个,又写下一个。一口气写了多个故事后,合成了一本小说集,我一丁点儿也没考虑怎么发表,怎么出版,怎么发行,后来竟在香港正式出版了。是的,是个小出版社,印量也不多,但总算让这些中国家庭教会的人物群像见了天日。

结果,到如今整整10年过去了,信仰上的经历更多了,生活上的经历也多了,但就是再也没这类人来找我了。

他们不找我,我也不打扰人家。

这方面,一点儿也不遗憾,我从不谋划文学史上如何占位,家庭教会史上如何布局,只是安安静静过自己的生活,在上帝呼召我的土地,天天——绝不夸张——充满着宁静的狂喜,向下扎根,向上结果。

这么多年来,写作上的事儿,我所做的似乎只是生活和交托,完成一本书之后,就会有思路来找我。从不刻意。

这些思路,起初只是一丁点儿感动,感触,感悟,就像大地上的一条细细水线,慢慢就流成了一条小河,慢慢就一泻千里、蜿蜒曲折地流到了海里。

《电影和新闻中的沉沦与救赎》整本书最初的感动,来自于我所属教会的“福音茶话会”服侍。在那个场地(因某些我不会写出的原因)关闭之前,我所属的教会每月一次周五晚上,会发动弟兄姊妹们邀请人来参加。

所谓福音茶话会,我们一般亲切地简称“福茶”,也就是发动基督徒邀请熟人来听福音。这些尚未信主的朋友来了,听听见证,喝喝茶,当然也能欣赏节目表演和听听道,会场还会有基督教书刊,陈列分享。

这样的晚上,每每很迷人,圣灵动工,心灵开敞,有一种神秘而柔和的恩主临在感。真的,有不少人是通过“福茶”不再寻短见,不再离婚,不再暴躁发怒,不再迷惘,乃至最后信了主。

两年之久,我承担起在“福茶”布道的责任。

到底要讲什么?

既让刚来的朋友有兴趣,又让在座的基督徒愿意听?

迫切祷告。

恰恰这时,“思路”来找我了——为什么不就着电影和新闻传福音呢?大家都爱看电影,都爱听新闻,这不就是最好的起点吗?

一开始,我还有点儿困惑:电影是电影,新闻是新闻,两者不搭,咋糅合呢?

后来,那“思路”又点拨我一个字——人;两个字——人性;五个字——沉沦与救赎。

于是,一场道,一场道,一场道讲下来,就有了这本书。

但把讲道变成一本书,我还是得更专心就着人性的光明与幽暗好好打磨。这一打磨,我也就越发看到了电影是人学,新闻也是人学,而人既是天使又是恶魔的双重性谜题,唯基督信仰能解。

电影、新闻和基督教,就这么顺顺当当糅合在一起。

“王婆卖瓜,自卖自夸”?但在我,真不是自夸,而是诚实说出上帝在我生命中的作为。

它的轻松活泼、口语风格,早就表明了来历。

哪怕后来,那段“福茶”时光因种种原因不能进行了,但上帝的作为我还是无法否认。

此书为证。

所以,我建议你先看新闻评议部分,每一则都是我在“福茶”上讲过的;再看电影评议部分,每一部也都是我在“福茶”涉及到的。

说到底,我想向什么人就做什么人,而不是高高在上、自说自话。

说到这里,交代清楚了吧。

但我还是忍不住多说几句。

几经辗转,接到资深文字事工机构“文桥”透过去大马的朋友快递过来的《电影和新闻中的沉沦与救赎》,在下还是被电到了:没见过这么用心的多色印刷和布置得当!

我妻子抚摸过我迄今为止40本书,但确确实实唯有这一本,让她爱不释手,竟在近来如此繁忙的日程表中 ,专门抽出一个晚上安静读了起来。这事儿我知道:我那么多本书,还从没这么惊动她!

文桥做到了。

不声不响,不争竞,不喧嚷,只凭真实让真理传开。

分享: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